厌女的资格:父权体制如何形塑出理所当然的不正义?凯特·曼恩 城邦麦田出版 港台原版人文社科女性女性 善本图书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厌女的资格:父权体制如何形塑出理所当然的不正义?凯特·曼恩 城邦麦田出版 港台原版人文社科女性女性 善本图书 厌女的资格:父权体制如何形塑出理所当然的不正义?凯特·曼恩 城邦麦田出版 港台原版人文社科女性女性 善本图书精美图片](https://img3m5.ddimg.cn/1/34/679499965-1_h_1705233686.jpg)
厌女的资格:父权体制如何形塑出理所当然的不正义?凯特·曼恩 城邦麦田出版 港台原版人文社科女性女性 善本图书电子书下载地址
- 文件名
- [epub 下载] 厌女的资格:父权体制如何形塑出理所当然的不正义?凯特·曼恩 城邦麦田出版 港台原版人文社科女性女性 善本图书 epub格式电子书
- [azw3 下载] 厌女的资格:父权体制如何形塑出理所当然的不正义?凯特·曼恩 城邦麦田出版 港台原版人文社科女性女性 善本图书 azw3格式电子书
- [pdf 下载] 厌女的资格:父权体制如何形塑出理所当然的不正义?凯特·曼恩 城邦麦田出版 港台原版人文社科女性女性 善本图书 pdf格式电子书
- [txt 下载] 厌女的资格:父权体制如何形塑出理所当然的不正义?凯特·曼恩 城邦麦田出版 港台原版人文社科女性女性 善本图书 txt格式电子书
- [mobi 下载] 厌女的资格:父权体制如何形塑出理所当然的不正义?凯特·曼恩 城邦麦田出版 港台原版人文社科女性女性 善本图书 mobi格式电子书
- [word 下载] 厌女的资格:父权体制如何形塑出理所当然的不正义?凯特·曼恩 城邦麦田出版 港台原版人文社科女性女性 善本图书 word格式电子书
- [kindle 下载] 厌女的资格:父权体制如何形塑出理所当然的不正义?凯特·曼恩 城邦麦田出版 港台原版人文社科女性女性 善本图书 kindle格式电子书
寄语:
现货图书24小时发货
内容简介:
最難解的父權模式從不在檯面上進行,
它是一套關於男性特權的潛規則,叫「我有資格」。
╳
醫療研究內的性別不正義|照護體系內的性別不正義|家務勞動裡的性別不正義
政治場域中的性別不正義|知識資格感的性別不正義|身體自主權的性別不正義
╳
被譽為「21世紀的西蒙‧波娃」、康乃爾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凱特‧曼恩
繼近年最具突破性的女性主義經典論著《不只是厭女》後,又一重磅新作
犀利剖析「男性資格」如何作為社會潛規則,全面打壓女性的應有權利!
陸品妃(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與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副教授)│審訂
劉亞蘭(真理大學人文與資訊學系副教授)│專文導讀
尤美女(前立委、人權律師)、王曉丹(政治大學法律系特聘教授)、成令方(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退休教授)、陳宜倩(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康庭瑜(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游美惠(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楊婉瑩(政治大學政治學系教授)│一致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在《不只是厭女》中,道德哲學家凱特‧曼恩大刀闊斧地為厭女情結給出了一個前人未曾明確定義過的分析框架。而在新作《厭女的資格》裡,她則延續前書的論述骨幹,將觸角探入女人日常,不僅深入前作尚未提及的多重面向,並更進一步清晰描繪出厭女情結與其他壓迫體系交織運作的內在邏輯。透過不同領域的案例分析,曼恩犀利地指出在家務勞動、男人說教、性暴力與身體自主權等議題上,父權機制如何暗中運作,並造成實際壓迫。
關於醫療研究內的性別不正義▶▶▶醫藥實驗與醫學教育往往以男性生理為「基準」或「預設值」,女性病況則被歸類於「非典型」或「不正常」,導致女人更易錯過治療黃金期。
關於照護體系內的性別不正義▶▶▶早在社會化過程有可能讓男孩考慮到男性氣概、不願充分表達自身疼痛之前,人們就已經比較認真地看待男性喊痛,遠勝過女性疼痛。人們也預設男人過少使用照護資源、暗示女人使用過多,在假設男人更能忍耐疼痛之餘,他們又比女人容易獲得止痛藥物。
關於家務勞動內的性別不正義▶▶▶據統計,在二○○○年,全職母親承擔家中三分之二的育兒責任,男性伴侶則負責餘下三分之一,而過去二十年間,這些數字毫無改變。此外多項研究發現,工時長的父親擁有負責更多育兒照護工作的妻子,但工時長的母親則擁有睡眠時間較長且花很多時間看電視的丈夫。
關於政治場域內的性別不正義▶▶▶人們往往假設,女性政治人物勢必缺少合群性格,亦即體貼、滋養關懷,與支持社會的品質。但是這類條件只會拿來要求女性政治人物,男性則可豁免。
關於知識資格感的性別不正義▶▶▶即使在女人自身精通的領域,她也無法免於被男人說教;即使她身為該領域權威,仍無法完全掌握該主題的正當話語權,而且時常可能遭到外行人再三確認、質疑,甚至反駁。
關於身體自主權的性別不正義▶▶▶反墮胎和反跨性別運動的真實邏輯,都是對女人身體的管制。性,與生殖勞動,皆是女人應該付出的商品;與此相反,跨性別女人因為無法提供真正的商品或服務,所以並無資格將自己的身體呈現成女人樣貌。另外,透過「同理他心」這類想像投射,強暴犯罪往往被視為意外,或因女方酒精攝取過多所導致,有時甚至扭轉成男方才是受害者的情境。
在前作中,凱特‧曼恩把厭女情結看作父權社會裡的執法部門,用來規範、監督女性行為,並懲罰不符合規範的女性。曼恩指出,這個執法機制建立在一個父權社會的基本原則上:男性作為取用者,女性則是付出者。父權社會裡的男性被認定為有「取用」的權利,理所當然可獲得來自女性的情感、注意力、性,以及打從內心發出的愛。
在《厭女的資格》中,凱特‧曼恩則延伸其論點,把這種理所當然的心態稱為一種「資格」,並進一步討論這份資格/理所當然的權利會具體表現在哪些層面上:
■ 相對於女性,男性有哪些優先資格?
■ 這些資格導致他們向女性索取什麼?
上述的資格,也解釋了以下現象:
■ 反墮胎和反跨性別運動有何共通之處?
■ 為何在家庭裡很大程度上仍舊是女人負責「第二輪班」(second shift)?
■ 為何某些特定男人總能在性侵女人之後逍遙法外,彷彿例行公事?
■ 為什麼男人說教(mansplaining) 如此屢見不爽 ?
繼《不只是厭女》一書後,凱特‧曼恩輔以更多的例子,更細緻地說明了男性特權和厭女情結如何在當代社會運作,尤其在看似男女平權的西方社會裡,為什麼這些不平等的性別規範和懲罰機制反而更積極穩定地運行。和《不只是厭女》相較,本書更專注於具體而豐富的實例之上,對前作做了更詳細的補充。曼恩援引事例來自於當代社會文化、新聞與政治事件,是女性主義者對於這個時代最立即也最強而有力的回應。
╱╱╱
「當我寫下這些話語時,我無法想像自己可以成功地教導女兒這每一件事。
我們的文化中有這麼多的反向訊息,我有這麼多的事情要教導她,但我自己卻從未學習過它們──沒有適當、充分地學習過。
我還是很難想像一個世界,在那其中,女孩和女人可以確實主張自己有資格獲得什麼,更別提去想像她們確實能夠在這個世界裡獲得這些事物。
這是一場漫長而可能永無止盡的戰役,但是為了她,我能夠說:
我加入。」──凱特‧曼恩
|名家推薦|
《厭女的資格》精采地分析了男人如何僅僅因為身為男人就享受到系統性的優勢和特權。本書中對現實案例的深刻討論、優雅文字,與具有說服力的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修正鏡頭,使我們得以藉此檢視世界,並讓我們可以擺脫自己未能察覺的模糊與扭曲。這是我們所居住的世界,而儘管清晰可能使人痛苦,曼恩也為我們帶來保持希望的理由。
──麻省理工學院,哲學與女性和性別研究教授,莎莉.哈斯藍爾(Sally Haslanger)
我希望本書沒有必要存在。我希望我們不需要目光如此清晰、如刀片般銳利地解構男性資格感的概念,還有這種被賦予的資格感是如何殺害我們。但這本書是必要的,凱特.曼恩正是那位我希望可以來書寫這個主題的知識庫。
──《她的身體與其它派對》(Her Body and Other Parties)作者,卡門・瑪麗亞・馬查多(Carmen Maria Machado)
富挑戰性、充滿爭議、主題廣泛,且論證有力,凱特.曼恩這位出色的年輕哲學家以一連串當代議題來說明,她針對父權體制與厭女情結所提出的知名理論強而有力地證明了父權體制和厭女情結無所不在,從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對話、醫療體制,再到選舉過程,皆遍地可見。
──How Fascism Works作者,傑森.史丹利(Jason Stanley)
凱特.曼恩是二十一世紀的西蒙.波娃。她在《厭女的資格》一書裡,極具說服力地展示了如今仍帶有性主義的文化規範背後,有哪些僵化的社會假設。曼恩的文字銳利而堅定,但與此同時又輕鬆好讀,本書將為每一個對抗父權體制的人提供繼續奮鬥時所需要的彈藥。
──Troll Nation作者,亞曼達.馬寇特(Amanda Marcotte)
若我們想要理解這個世界,曼恩對男性資格感的精采分析不可或缺。針對這個關鍵又複雜的主題,她的思考一如往常鋒利、敏銳、深刻。此刻更甚以往,《厭女的資格》絕對是必讀之作。
──Rage Becomes Her作者,索拉雅.切梅利(Soraya Chemaly)
在《厭女的資格》一書中,曼恩直擊性別、權力和不平等的中心:男人認為他們應該獲得什麼,女人又學習到自己應該給予什麼。最後的成果是,她對當代生活中幾乎每一塊面向裡的男性資格感提出堅定的控訴。《厭女的資格》正是我們在理解當代並想像更好的未來時所需要的作品。
──The H-Spot作者,吉兒.菲力波維奇(Jill Filipovic)
儘管本書主題令人沮喪,曼恩卻帶著振奮程度毫不遜色的洞見,著手分析男性資格感千變萬化的表現形式。她的思路如此優雅,她指出,在某種道德經濟裡,女人永遠都虧欠了男人,而男性被賦予的資格感正是症狀之一。這套理論具有突破性,本書勢必能夠鼓勵並啟發其他女性主義作者。《厭女的資格》是這個世代難得一見的智慧之作,且一如以往,曼恩成功地為女性主義留下更豐富並堅實的果實。
──《衛報》(The Guardian)專欄作家,莫拉.多尼根(Moira Donegan)
《厭女的資格》是一本令人痛苦,卻讓事情回歸正軌的書籍。曼恩引領我們穿過某些我們的文化所帶給女人的、最暴力的創傷;從#MeToo運動揭發的小人,到行兇的「非自願性守貞者」,曼恩由此出發,帶我們走過女性地獄的每一層。然而,曼恩在面對這些不可思議的問題時驚人地清晰和冷靜,她習慣用幾句簡單卻讓你經年難忘的句子,清楚呈現一些難以言說的問題,這讓她成為探索這間鬼屋時最值得信賴的嚮導。她是我們這個時代最不可或缺的聲音之一。
──Dead Blondes and Bad Mothers作者,莎蒂.多爾(Sady Doyle)
曼恩以清晰易懂的文章說明了男性資格感──包括獲得性、權力、知識,以及女人的關懷、醫師的注意力和被假定無辜的資格──如何強化了厭女情結。曼恩檢視了敵意行為如何促使所有女人和非二元性別者「安分守己」,以及厭黑女情結和厭跨女情結造成的特殊效應,並完整(甚至詳盡)說明,我們如何以世界上另一半的人口為代價,優先對待順性別男人的需求和欲望。
──Asking for It作者,凱特.哈汀(Kate Harding)
凱特.曼恩利用優雅的文字和令人無法反駁的證據,表達出二十一世紀的憤怒。《厭女的資格》以曼恩過往的著作為基礎,討論父權體制的力量,以及世世代代的女人年復一年為了最基礎層面上的平權奮鬥之後所感受到的永恆挫折感。曼恩是當代最像預言家、最有才華的女性主義之聲,她的作品就如同陽光一般不可或缺。你的憤怒可能不會因為本書的結尾而減輕,但至少你不會覺得如此孤單。
──No Visible Bruises作者,瑞秋.路易絲.史奈德(Rachel Louise Snyder)
书籍目录:
Chapter 1. 揮之不去的──特權男人的資格
Chapter 2. 非自願的女人──男人享有愛慕的資格感
Chapter 3. 不容例外的女人──男人享有性的資格感
Chapter 4. 不肯的女人──男人享有同意的資格感
Chapter 5. 能力不足的女人──男人享有醫療照護的資格感
Chapter 6. 難以管束的女人──男人享有身體控制權的資格感
Chapter 7. 不獲支持的女人──男人享有家務勞動的資格感
Chapter 8. 不出風頭的女人──男人享有知識的資格感
Chapter 9. 選不上的女人──男人享有權力的資格感
Chapter 10. 不氣餒的女人──女孩的資格感
謝辭
作者介绍:
凱特‧曼恩Kate Manne
自二○一三年起任教於康乃爾大學哲學學院,現為副教授。她於麻省理工學院取得博士學位,並曾任哈佛學會的初級研究員。她曾為《紐約時報》、《波士頓評論》、《赫芬頓郵報》、《泰晤士報文學增刊》與《政客》等各出版品撰寫評論。英國《前景》(Prospect)雜誌近日將她評選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
著有《不只是厭女:為什麼越「文明」的世界,厭女的力量越強大?拆解當今最精密的父權敘事》。《厭女的資格:父權體制如何形塑出理所當然的不正義?》乃其最新作品。
相關著作:《不只是厭女:為什麼越「文明」的世界,厭女的力量越強大?拆解當今最精密的父權敘事》
譯者簡介
巫靜文
台大社工系、斯德哥爾摩大學社工碩士,專注於性別與性別暴力問題。於網路書寫性別議題多年,作品可見性別部落格Queerology、性暴力寫作計畫「如果你也聽說」,以及鳴人堂專欄。譯有《不只是厭女:為什麼越「文明」的世界,厭女的力量越強大?拆解當今最精密的父權敘事》。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那么,在应得的权利方面,我希望女儿知道什么呢?我希望她知道,她有权感觉到痛苦,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情感上的,在感觉到痛苦后,她有权大声哭喊或寻求帮助,她在权得到关心、安抚和照顾。我希望她知道,她有权让人相信她的身体需求和情感需求,和其他任何人一样,她应该得到照顾,不论是在医疗方面还是其他方面。
我希望她知道,她有权获得身体的自主权。当有人表达了想要触摸她的欲望时(是的,他们必须询问,而不是想当然地认为她是同意的),她有权选择是否被触摸,何时可以被触摸,以及如何被触摸。我希望她知道,拥抱和亲吻,无论出于怎样的善意,始终都是可以选择的。我希望她在任何人可能侵犯她的身体时都可以毫无内疚和羞愧地说“不”。到了一定的时候,我希望她知道,她有权完全控制自己的生殖能力,并且知道,要不要生孩子是她自己的决定,别人无权代替她决定。
我希望她知道,她的性别只是我们的一个假设,她完全有权告诉我们是我们错了。我希望我们的女儿知道,成为一个男孩或成为非二元性别者不仅是可行的选择,而且会在我们这个家庭中得到积极的接受和支持——我们会坚持斗争,让这个世界成为一个所有跨性别和非二元性别的儿童和成人可以自由发展的地方。
我希望我的女儿知道,无论是女人,还是非二元性别者,和男人一样,都有权在履行成年人的责任时得到别人的支持。我很欣慰,在她生长的家庭里,她很可能(甚至完全可能)看到她的父亲和母亲一样做饭、洗碗或者洗衣服。研究表明,那些父亲在家分担家务的学龄女孩往往会更有抱负——例如,她们会说自已想当律师或医生,而不是选择一条传统上局限于女性的道路,例如当教师、护士或是全职妈妈。即使父母双方都明确支持性别平等主义,但如果是母亲多做家务,上面的传统模式仍然成立:这似乎就是行动胜于雄辩了。无论孩子的想法会不会变成长期的人生目标或职业选择,这些至少表明,在性别分工方面,孩子们受到的潜移默化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
...
总的来说,我觉得厌女症有点像为了让狗乖乖待在电子防护栏内而戴的电击项圈,这种隐形的防护栏在郊区越来越普遍。厌女症肯定会造成痛苦,而且经常造成痛苦。就算有些时候厌女症没有直接伤害某个人,它还是会阻止女性去冒险打破边界。如果我们偏离常态或犯错,我们知道会有什么样的下场。
相对于厌女症,我认为性别歧视是父权制在理论和意识形态层面的分支,它是指那些让父权规范和期望变得合理自然的看法、观点和假设——包括基于性别的劳动分工,以及在那些历来都是男性拥有权力和权威的领域内,男性对女性的控制和支配。虽然这本书的重点是厌女症,而不是性别歧视,但这两者总是共同发力的,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
总的来说,我对于厌女症的论述旨在强调,不要把重点放在厌女症的个体施害者身上,而要放在厌女症的被攻击对象和受害者身上。这么做至少有两方面的作用。其一,一些厌女事件根本就没有个体施害者,厌女症可以是一种纯属结构性的现象,通过社会机构、政策和更为广泛的文化传统来实施。其二,要认识到厌女症更多是关于女性面临的敌意,而不是男性在内心深处感受到的敌意,这种认识可以帮助我们避免心理的不可知性问题。如果不是作为某个人的治疗师,要想知道这个人内心最深处的状态和最根本的动机往往是很难的(即使是作为治疗师,这样的了解也可能不可靠)。但我对厌女症的讨论不要求我们一定要了解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感受之后,才能指出他们在实施厌女行为或成为厌女症的帮凶。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某种我们更有条件确认的东西:女性正由于她们的性别而面临极其严重或明显的恶意对待,原因是,她是一个身处男人世界的女人一换句话说,一个身处历来都是由父权主导的社会中的女人(我相信,这涉及大多数女人,虽然不是所有女人)。我们不需要去讨论她受到这种恶意对待是因为在男人心目中她是个女人一有时候并不是这么回事。正如我之前所指出的,女人和男人一样都可能实施厌女行为一比方说,有些女人会瞧不起其他女人,或者宣扬某种让男人逃脱罪责的道德观,但对有同样行为的女人却会严加指责。
所以,我的观点是,我们最好是把厌女症主要视为女性所处社会环境的一个特点,在这样的环境中,她们往往因为自己的性别,在很多情况下还因为与性别有关的“坏”行为,遭受到充满仇恨和恶意的对待。即便如此,我不想否认,有一些人作为个体确实应该被称为“厌女者”。应该承认的是,“厌女者”是个具有评判性的贬义词,我认为我们不应该褴用这个词,以免让这个重要的语言武器失去它特有的“冲击力”和影响力。所以,我提议把厌女者定义为实施厌女行为的“高手”:那些和相同环境中的其他人相比,格外频繁、格外执着于实施...
《应得的权利》这本书讨论了厌女症、同情男性施害者,以及男性应得权利感(male entitlement)这些现象如何以各种方式与其他压迫性体制合力产生不公平、不合理,有时甚至是离奇的后果。这些后果很多都源于一个事实,那就是人们期望女性为指定的、往往是拥有特权的男性(privileged men)提供传统意义上的女性商品(例如性、护理、养育、生育),同时要避免从男性那里拿走传统意义上的男性商品(例如权力、权威、对知识的掌控)。渐渐地,人们就会心照不宣地认为这些商品是特权男性应得的,这些男人如果以不正当的手段从女人那里得到了这些商品,作为施害者的他们还经常会得到同情——特别是在涉及性的时候,虽然绝不只限于性。
总而言之,这本书表明,男性不合理的应得权利感催生了一系列厌女行为。如果一个女人没有给某个男人他认为应该得到的东西,她常常会面临惩罚和报复——可能来自这个男人,可能来自支持男性施害者的人,也可能来自她深陷其中的社会结构。
不仅如此,在这个体制中,女人经常被不公正地剥夺她们真正应得的商品,包括女性化商品和男性化商品。女性遭受的不平等待遇包括身体疼痛得不到足够照护,难以取得传统上属于男性的重要职位,在自己专长的领域里无权发表观点。
然而,幸运的是,要取得进步不需要所有人都认为只有明确不公正的事情才是不公正的一我们不能有这种想法,也从未有过。与此相反,我们能够——而且我越来越相信,我们必须以日常生活中富有勇气和创造力的行为为榜样,以正在进行中的政治抵抗为榜样,无论这些榜样来自个体还是群体,来应对这些不公正现象。我无法知道,这样做是不是能够带来正确的结果。但我知道:我们一定要抗争,这很重要,也很值得。而且,如果知道我们面对的问题是什么,我们才能更好地与之斗争。正是秉持着这样的信念,我写下了这本书。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最難解的父權模式從不在檯面上進行,
它是一套關於男性特權的潛規則,叫「我有資格」。
╳
醫療研究內的性別不正義|照護體系內的性別不正義|家務勞動裡的性別不正義
政治場域中的性別不正義|知識資格感的性別不正義|身體自主權的性別不正義
╳
被譽為「21世紀的西蒙‧波娃」、康乃爾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凱特‧曼恩
繼近年最具突破性的女性主義經典論著《不只是厭女》後,又一重磅新作
犀利剖析「男性資格」如何作為社會潛規則,全面打壓女性的應有權利!
陸品妃(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與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副教授)│審訂
劉亞蘭(真理大學人文與資訊學系副教授)│專文導讀
尤美女(前立委、人權律師)、王曉丹(政治大學法律系特聘教授)、成令方(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退休教授)、陳宜倩(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康庭瑜(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游美惠(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楊婉瑩(政治大學政治學系教授)│一致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在《不只是厭女》中,道德哲學家凱特‧曼恩大刀闊斧地為厭女情結給出了一個前人未曾明確定義過的分析框架。而在新作《厭女的資格》裡,她則延續前書的論述骨幹,將觸角探入女人日常,不僅深入前作尚未提及的多重面向,並更進一步清晰描繪出厭女情結與其他壓迫體系交織運作的內在邏輯。透過不同領域的案例分析,曼恩犀利地指出在家務勞動、男人說教、性暴力與身體自主權等議題上,父權機制如何暗中運作,並造成實際壓迫。
關於醫療研究內的性別不正義▶▶▶醫藥實驗與醫學教育往往以男性生理為「基準」或「預設值」,女性病況則被歸類於「非典型」或「不正常」,導致女人更易錯過治療黃金期。
關於照護體系內的性別不正義▶▶▶早在社會化過程有可能讓男孩考慮到男性氣概、不願充分表達自身疼痛之前,人們就已經比較認真地看待男性喊痛,遠勝過女性疼痛。人們也預設男人過少使用照護資源、暗示女人使用過多,在假設男人更能忍耐疼痛之餘,他們又比女人容易獲得止痛藥物。
關於家務勞動內的性別不正義▶▶▶據統計,在二○○○年,全職母親承擔家中三分之二的育兒責任,男性伴侶則負責餘下三分之一,而過去二十年間,這些數字毫無改變。此外多項研究發現,工時長的父親擁有負責更多育兒照護工作的妻子,但工時長的母親則擁有睡眠時間較長且花很多時間看電視的丈夫。
關於政治場域內的性別不正義▶▶▶人們往往假設,女性政治人物勢必缺少合群性格,亦即體貼、滋養關懷,與支持社會的品質。但是這類條件只會拿來要求女性政治人物,男性則可豁免。
關於知識資格感的性別不正義▶▶▶即使在女人自身精通的領域,她也無法免於被男人說教;即使她身為該領域權威,仍無法完全掌握該主題的正當話語權,而且時常可能遭到外行人再三確認、質疑,甚至反駁。
關於身體自主權的性別不正義▶▶▶反墮胎和反跨性別運動的真實邏輯,都是對女人身體的管制。性,與生殖勞動,皆是女人應該付出的商品;與此相反,跨性別女人因為無法提供真正的商品或服務,所以並無資格將自己的身體呈現成女人樣貌。另外,透過「同理他心」這類想像投射,強暴犯罪往往被視為意外,或因女方酒精攝取過多所導致,有時甚至扭轉成男方才是受害者的情境。
在前作中,凱特‧曼恩把厭女情結看作父權社會裡的執法部門,用來規範、監督女性行為,並懲罰不符合規範的女性。曼恩指出,這個執法機制建立在一個父權社會的基本原則上:男性作為取用者,女性則是付出者。父權社會裡的男性被認定為有「取用」的權利,理所當然可獲得來自女性的情感、注意力、性,以及打從內心發出的愛。
在《厭女的資格》中,凱特‧曼恩則延伸其論點,把這種理所當然的心態稱為一種「資格」,並進一步討論這份資格/理所當然的權利會具體表現在哪些層面上:
■ 相對於女性,男性有哪些優先資格?
■ 這些資格導致他們向女性索取什麼?
上述的資格,也解釋了以下現象:
■ 反墮胎和反跨性別運動有何共通之處?
■ 為何在家庭裡很大程度上仍舊是女人負責「第二輪班」(second shift)?
■ 為何某些特定男人總能在性侵女人之後逍遙法外,彷彿例行公事?
■ 為什麼男人說教(mansplaining) 如此屢見不爽 ?
繼《不只是厭女》一書後,凱特‧曼恩輔以更多的例子,更細緻地說明了男性特權和厭女情結如何在當代社會運作,尤其在看似男女平權的西方社會裡,為什麼這些不平等的性別規範和懲罰機制反而更積極穩定地運行。和《不只是厭女》相較,本書更專注於具體而豐富的實例之上,對前作做了更詳細的補充。曼恩援引事例來自於當代社會文化、新聞與政治事件,是女性主義者對於這個時代最立即也最強而有力的回應。
╱╱╱
「當我寫下這些話語時,我無法想像自己可以成功地教導女兒這每一件事。
我們的文化中有這麼多的反向訊息,我有這麼多的事情要教導她,但我自己卻從未學習過它們──沒有適當、充分地學習過。
我還是很難想像一個世界,在那其中,女孩和女人可以確實主張自己有資格獲得什麼,更別提去想像她們確實能夠在這個世界裡獲得這些事物。
這是一場漫長而可能永無止盡的戰役,但是為了她,我能夠說:
我加入。」──凱特‧曼恩
|名家推薦|
《厭女的資格》精采地分析了男人如何僅僅因為身為男人就享受到系統性的優勢和特權。本書中對現實案例的深刻討論、優雅文字,與具有說服力的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修正鏡頭,使我們得以藉此檢視世界,並讓我們可以擺脫自己未能察覺的模糊與扭曲。這是我們所居住的世界,而儘管清晰可能使人痛苦,曼恩也為我們帶來保持希望的理由。
──麻省理工學院,哲學與女性和性別研究教授,莎莉.哈斯藍爾(Sally Haslanger)
我希望本書沒有必要存在。我希望我們不需要目光如此清晰、如刀片般銳利地解構男性資格感的概念,還有這種被賦予的資格感是如何殺害我們。但這本書是必要的,凱特.曼恩正是那位我希望可以來書寫這個主題的知識庫。
──《她的身體與其它派對》(Her Body and Other Parties)作者,卡門・瑪麗亞・馬查多(Carmen Maria Machado)
富挑戰性、充滿爭議、主題廣泛,且論證有力,凱特.曼恩這位出色的年輕哲學家以一連串當代議題來說明,她針對父權體制與厭女情結所提出的知名理論強而有力地證明了父權體制和厭女情結無所不在,從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對話、醫療體制,再到選舉過程,皆遍地可見。
──How Fascism Works作者,傑森.史丹利(Jason Stanley)
凱特.曼恩是二十一世紀的西蒙.波娃。她在《厭女的資格》一書裡,極具說服力地展示了如今仍帶有性主義的文化規範背後,有哪些僵化的社會假設。曼恩的文字銳利而堅定,但與此同時又輕鬆好讀,本書將為每一個對抗父權體制的人提供繼續奮鬥時所需要的彈藥。
──Troll Nation作者,亞曼達.馬寇特(Amanda Marcotte)
若我們想要理解這個世界,曼恩對男性資格感的精采分析不可或缺。針對這個關鍵又複雜的主題,她的思考一如往常鋒利、敏銳、深刻。此刻更甚以往,《厭女的資格》絕對是必讀之作。
──Rage Becomes Her作者,索拉雅.切梅利(Soraya Chemaly)
在《厭女的資格》一書中,曼恩直擊性別、權力和不平等的中心:男人認為他們應該獲得什麼,女人又學習到自己應該給予什麼。最後的成果是,她對當代生活中幾乎每一塊面向裡的男性資格感提出堅定的控訴。《厭女的資格》正是我們在理解當代並想像更好的未來時所需要的作品。
──The H-Spot作者,吉兒.菲力波維奇(Jill Filipovic)
儘管本書主題令人沮喪,曼恩卻帶著振奮程度毫不遜色的洞見,著手分析男性資格感千變萬化的表現形式。她的思路如此優雅,她指出,在某種道德經濟裡,女人永遠都虧欠了男人,而男性被賦予的資格感正是症狀之一。這套理論具有突破性,本書勢必能夠鼓勵並啟發其他女性主義作者。《厭女的資格》是這個世代難得一見的智慧之作,且一如以往,曼恩成功地為女性主義留下更豐富並堅實的果實。
──《衛報》(The Guardian)專欄作家,莫拉.多尼根(Moira Donegan)
《厭女的資格》是一本令人痛苦,卻讓事情回歸正軌的書籍。曼恩引領我們穿過某些我們的文化所帶給女人的、最暴力的創傷;從#MeToo運動揭發的小人,到行兇的「非自願性守貞者」,曼恩由此出發,帶我們走過女性地獄的每一層。然而,曼恩在面對這些不可思議的問題時驚人地清晰和冷靜,她習慣用幾句簡單卻讓你經年難忘的句子,清楚呈現一些難以言說的問題,這讓她成為探索這間鬼屋時最值得信賴的嚮導。她是我們這個時代最不可或缺的聲音之一。
──Dead Blondes and Bad Mothers作者,莎蒂.多爾(Sady Doyle)
曼恩以清晰易懂的文章說明了男性資格感──包括獲得性、權力、知識,以及女人的關懷、醫師的注意力和被假定無辜的資格──如何強化了厭女情結。曼恩檢視了敵意行為如何促使所有女人和非二元性別者「安分守己」,以及厭黑女情結和厭跨女情結造成的特殊效應,並完整(甚至詳盡)說明,我們如何以世界上另一半的人口為代價,優先對待順性別男人的需求和欲望。
──Asking for It作者,凱特.哈汀(Kate Harding)
凱特.曼恩利用優雅的文字和令人無法反駁的證據,表達出二十一世紀的憤怒。《厭女的資格》以曼恩過往的著作為基礎,討論父權體制的力量,以及世世代代的女人年復一年為了最基礎層面上的平權奮鬥之後所感受到的永恆挫折感。曼恩是當代最像預言家、最有才華的女性主義之聲,她的作品就如同陽光一般不可或缺。你的憤怒可能不會因為本書的結尾而減輕,但至少你不會覺得如此孤單。
──No Visible Bruises作者,瑞秋.路易絲.史奈德(Rachel Louise Snyder)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8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网站更新速度:8分
使用便利性:7分
书籍清晰度:7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8分
是否包含广告:5分
加载速度:5分
安全性:3分
稳定性:4分
搜索功能:3分
下载便捷性:8分
下载点评
- 引人入胜(345+)
- 方便(105+)
- 排版满分(74+)
- 全格式(169+)
- 博大精深(548+)
- 种类多(395+)
- 在线转格式(95+)
- 五星好评(638+)
- 值得下载(61+)
下载评价
- 网友 郗***兰: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林***艳: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仰***兰:
喜欢!很棒!!超级推荐!
- 网友 寿***芳: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相***儿: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田***珊: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宓***莉: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戈***玉:
特别棒
- 网友 常***翠:
哈哈哈哈哈哈
- 网友 丁***菱: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陈***秋: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冯***丽: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冯***卉: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石***致: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石***烟: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喜欢"厌女的资格:父权体制如何形塑出理所当然的不正义?凯特·曼恩 城邦麦田出版 港台原版人文社科女性女性 善本图书"的人也看了
中译经典文库·世界文学名著: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全译本)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9787511864246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助理呼叫服务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法律硕士联考历年真题分章归类详解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全新正版图书 会计信息化实务(用友U8 V10.1)新玲电子工业出版社9787121377228人天图书专营店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营销阵地战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9787533546455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学而思 学而思秘籍一学就会阅读与写作(三年级)作文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乐高动力组创意搭建指南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别样日本,别样风情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解读恐怖主义:恐怖组织、恐怖策略及其应对(第三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D.H.劳伦斯传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启动大脑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套装共2册)/全国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辅导用书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新闻编辑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学术英语写作 (1) 重庆大学出版社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当时稳住就好了:掌控情绪“五步法”,一起戒掉坏情绪(风靡欧美的超级情绪管理术)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FIRST EMANCIPATOR, THE(ISBN=9780375761041) 英文原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已在天堂的奶奶/曹文轩金色童年系列 新蕾出版社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新华书店自营店】《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8分
人物塑造:4分
主题深度:7分
文字风格:4分
语言运用:5分
文笔流畅:8分
思想传递:5分
知识深度:5分
知识广度:9分
实用性:8分
章节划分:5分
结构布局:7分
新颖与独特:9分
情感共鸣:5分
引人入胜:5分
现实相关:8分
沉浸感:9分
事实准确性:4分
文化贡献: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