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读中国:西海屏风·河湟谷地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纸上读中国:西海屏风·河湟谷地精美图片
》纸上读中国:西海屏风·河湟谷地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纸上读中国:西海屏风·河湟谷地书籍详细信息

  • ISBN:24163064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08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34.40
  • 纸张:铜版纸
  • 装帧:平装-锁线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寄语:

读“西北翡翠谷”的旖旎风光,读唐蕃古道上的战争史诗。“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你没见过的文化地理新视野,一套书读完中国壮丽河山与五千年文化。


内容简介:

河湟谷地,西北旱区边缘*耀眼的一颗“绿宝石”,是青藏高邂逅黄土高原的翡翠谷。

《西海屏风•河湟谷地》纵览黄河与湟水交织孕育的西北绿洲风光:沙漠和戈壁中良田广布、山川相间的青山绿水,西部边陲的“天然植物园”,西北发育*完全、形态*典型的丹霞地貌。

《西海屏风•河湟谷地》用文化地理的眼光,探索春风地理意义上*后的归宿地——河湟:

带你走进中原王朝的西北边陲、汉文化的边缘之地,讲述数十个族群逐鹿河湟谷地的战争史诗,看不同风格的宗教信仰争奇斗艳,领略汉、藏、回、蒙古、土、撒拉等民族的人文民俗。体验土族惊险欢快的“轮子秋”运动,了解藏族古老神秘的“周格勒柔”,倾听腔调宛转、旋律动人的“百科全书”——河湟花儿。

《西海屏风•河湟谷地》,从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历史地理与文化地理四个角度,为你讲述中原文明、印度文明与阿拉伯文明交汇的人文河湟,带你感受多宗教灿烂辉煌的文化。


书籍目录:

前言

区域地貌示意图 1

当高原邂逅高原 2

一 自然地理

东部季风区末端 9 / 黄土低山丘陵 9 / 不连续黄土台地 10 / “三山夹两谷” 10 /

串珠状河谷 11 / 西北翡翠谷 12 / 川水区 14 / 浅山区 14 / 脑山区 14 / 青藏高原凹部 15 /

祁连山地槽褶皱带东段 16 / 共和运动 16 / 拉脊山断裂带 17 / 湟水沿岸阶地 17 /

龙羊峡以东谷地 18 / 河湟丹霞 18 / 中国三大自然区界山——日月山 20 /

大通山—达坂山南麓 21 / 拉脊山脉 22 / 西宁—民和盆地 22 / 循化—化隆盆地 23 / 湟水 23 /

黄河(海东段) 24 / 公伯峡水库 25 / 湟水流域温暖灌区 25 / 青海暖区 26 / 灰钙土 26 /

沟道侵蚀 27 / “拉羊皮不沾草” 28 / 金银滩草原 28 / 水峡河谷 29 / 麻匹寺河 29 /

东大滩水库 30 / 娘娘山 30 / 老爷山 30 / 大通盆地 31 / 宝库峡 32 / 鹞子沟 33 /

向化达坂草场 33 / 黑林河 33 / 东峡河 34 / 宝库河 35 / 黑泉水库 35 / 北沟脑岭 35 /

东尖山 35 / 俄座岭 36 / 加浪亚豁 36 / 互助小三峡 36 / 哈拉直沟 37 / 沙塘川 37 /

南门峡水库 38 / 药水泉 38 / 华石山 38 / 黑山 39 / “丁”字形盆地 39 / “尕三峡” 40 /

大黑沟 41 / 哈城草场 41 / 药水河 42 / 拉拉河 42 / 南朔山 42 / 大南川谷地 43 / 云谷川 44 /

大南川河 44 / 盘道沟 45 / 莲湖 45 / 药水滩温泉 45 / 土楼山丹霞 46 / 小峡 47 / 北川河 47 /

阿米吉日山 48 / 青沙山 48 / 平安盆地 49 / 白沈沟 49 / 阿弥桑朵山 50 / 老鸦峡谷 51 /

乐都盆地 51 / 引胜沟河 52 / 大石滩水库 52 / 胜保扎 53 / 贵德盆地 54 / 阿什贡丹霞 54 /

松巴峡 54 / 千姿湖湿地 56 / 尕让河 57 / 扎仓温泉 57 / 胜保—泽钦山脉 58 / 坎布拉丹霞 58 /隆务峡 59 / 加让沟 62 / 卡力岗山系 62 / 龟山平湖 62 / 阿拉古山 63 / 野花山 64 / 东塬 64 /

官亭盆地 65 / 七里寺峡 67 / 娘娘池 67 / 达里加山 68 / 积石山 68 / 积石峡 69 /

清水河谷 70 / 岗察草原 70 / 黄河清水湾 71 / 街子河 71 / 孟达天池 71 / 雾山池 74 /

安岗瀑布 74 / 修关神洞 74 / 隆务河下游 75 / 大漠“绿宝石” 79 / 孟达自然保护区 79 /

松山原始森林区 80 / 北山原始森林 80 / 群加林区 81 / 峡群寺次生林 82 / 东峡林场 82 /

大黑沟白桦 83 / 黑大山杜鹃林 83 / 西宁植物园 83 / 太白红杉 84 / 巴山冷杉 85 /

紫果云杉 85 / 油松 85 / 大果圆柏 86 / 大叶钓樟 87 / 高山柳87 / 冬瓜杨 87 / 红瑞木 89 /

文冠果 89 / 烈香杜鹃 90 / 山丹 90 / 金露梅 90 / 珍珠梅 91 / 郁金香 91 / 花叶海棠 92 /

丁香 92 / 蓝花荆芥 93 / 沙棘 93 / 狼毒花 94 / 报春花 95 / 绿绒蒿 95 / 赤芍 98 / 羌活 98 /

甘青铁线莲 99 / 龙胆 99 / 早熟禾 100 / 旱雀麦 100 / 互叶醉鱼草 100 / 蕨麻 101 / 地皮菜 102 /

雪豹 103 / 白唇鹿 103 / 岩羊 104 / 苏门羚 104 / 马麝 106 / 赤狐 107 / 猞猁 107 /

荒漠猫 108 / 香鼬 108 / 石貂 109 / 水獭 109 / 草原雕 110 / 黑颈鹤 110 / 斑尾榛鸡 111 /

血雉 112 / 蓝马鸡 113 / 雉鹑 113二 经济地理

“西北天府” 117 / “以射猎为事” 117 / 边缘农业 118 / 从农耕到游牧 118 / “牛时代” 119 /

屯田·戍边 120 / 赤岭互市 120 / 青唐城商业 121 / 山地垦殖 121 / 唐蕃古道 122 /

散勒·木瓦 123 / “脚户” 123 / 达坂山隧道 126 / “引大济湟” 127 / 海晏原子城 128 /

拉水峡铜镍矿 128 / 上庄磷矿 129 / 白云岩 129 / 钙芒硝 130 / 互助石膏 130 / 石英 131 /

丹麻彩玉 131 / 桥儿沟砂罐 132 / 加牙藏毯 133 / 互助酩酼 134 / 湟源陈醋 134 / 油菜花蜜 135 /

白牦牛 135 / 互助黑猪 136 / 海东鸡 136 / 享堂西瓜 137 / 沙果 137 / 民和桃 138 / 长把梨 138 /

酥梅梨 139 / 黑马铃薯 139 / 循化线椒 140 / 马牙蚕豆 140 / 贵德花椒 141 / 乐都紫皮蒜 141

三 历史地理

马厂时代 145 / 卡约人 145 / 氐羌 146 / 先零羌 146 / 羌汉杂居 147 / 多族轮治 148 /

汉族难民潮 148 / 唐蕃石堡城之战 149 / 收复河湟 149 / 来自撒马尔罕 150 / 赐地回回 151 /

藏传佛教日盛 151 / 土族形成 152 / “封土司民” 153 / 马尕三起事 153 / 河湟事变 154 /青海建省 154 / 吐谷浑国 154 / 宗喀政权 156 / 南凉国 156 / 柳湾墓地 157 / 喇家遗址 157 /

马场垣遗址 160 / 柳湾裸体人像彩陶壶 161 / 沈那遗址 161 / 西平郡城 162 / 三角城 163 /

尕让城垣 163 / 虎台 164 / 临津渡 165 / 明代边墙 165 / 威远堡鼓楼 166 / 河阴古建筑 167 /

玉石公馆 167

四 文化地理

湟水古文化带 171 / 卡力岗人 171 / 土族 171 / 河湟回民 172 / 撒拉族 173 / 宝库蒙古族 174 /

阿格尼 174 / 土族女红 175 / 坎肩 176 / 五彩花袖衫 176 / “扭达” 177 / 河湟清真老八盘 178 /

雀舌面 179 / “哈力海” 179 / 奶茶 179 / 干板鱼 180 / 庄廓院 180 / 大庄篱笆木楼 181 /

开脸 181 / “戴天头” 182 / 小进小出·大出大进 182 / “无媒不成亲” 183 / “卍”字符 184 /

长寿羊 184 / “圆蹄”禁忌 185 / 三杯酒 185 / “六月六”歌舞会 186 / 老爷山朝山会 186 /

贵德拉伊会 187 / 纳顿节 187 / 河湟社火 188 / 湟源排灯 189 / “轮子秋” 190 / 古尔邦节 190 /

“波波会” 192 / 塔尔寺 193 / 瞿昙寺 194 / 东关清真大寺 195 / 河湟皮影戏 198 /

“四片瓦” 198 / 酥油花 199 / 湟中农民画 200 / “黄河磬王” 201 / “口细” 201 / 河湟花儿 201 /

《拉仁布与吉门索》 203 / 无弋爰剑 204 / 秃发乌孤 204 / 何灌 205 / 唃厮啰 205 / 宗喀巴 206 /

喜饶嘉措 206 / 十世班禅 207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水土·源头

谈文化,地理永远是绕不开的话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土,养的不只是人,还有文明。中国地大物博,千百年来人们仰仗自然地理繁衍生息,广袤的疆域与复杂的地貌形成“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多姿多彩文化。虽名为地理百科,但亦是将地域文化、地域经济、地域历史合而为一的百科全书。

 

百科·窗口

地理与文化相结合的崭新视角

打破地域的行政划分限制,以自然地貌为基础,将中国划分成数百个地理单元,覆盖中国全境,每个地理单元为独立一册。丛书详尽介绍中国每种地貌的特点,并追溯不同地貌如何孕育出千姿百态的经济、历史、文化与风俗,使读者了解沧海桑田的变化过程与文化诞生的来龙去脉。

 

学者·权威

学术水平*的文化地理大百科

丛书凝聚了孙鸿烈、赵其国、刘昌明、郑度、王颖、陆大道、秦大河、姚檀栋、傅伯杰、崔鹏等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及数百名来自全国知名高等学府及研究机构的地理、地质、资源环境、人文历史等领域的资深学者的心血,有着无可争议的权威性。

 

知读·行证

以读知行,以行证读

知行合一,博览和实践密不可分。此系列丛书多达数百本,它所提供的内容全面、独到、深入,精准触摸中国每一地域的命脉,为希望深入了解中国的读者提供知行合一的窗口:使足不出户者博览万里河山,使旅者边走边读,收获更甚。


媒体评论

A读完这本书啦,好喜欢啊。整本读下来,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好有趣,知识点挺多的。我去过这本书里提及的一些地方,那时候只知道风景很漂亮,并不知道这些风景是怎样来的。看了这本书以后才明白原来大自然的这些美丽景色是经过地质运动和风、水等的作用才形成的。比如峡谷是一条河固执地冲刷山体,过了好久好久,就把山切开形成了峡谷。而宽敞平坦的河谷,则是由河流带来的泥沙一点一点堆积在一起形成的。想到这里,不由得觉得人在大自然面前很渺小,也不由得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是说回这本书。书里面的内容按自然、经济、历史、文化分四章,分别讲了山、河流、动植物、特产、文物、遗址、习俗和节庆等。正文里穿插了很多图片。我很喜欢书里面的图片。以前地理学得不太好,觉得很多东西都很抽象,书里的这些图片和正文的内容呼应,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开篇的地貌图和里面的大图给我的印象比较深。从地貌图上可以看到这个地区的山脉、河流的走向,让人一下子就对这个地区的地形有了立体的认识。说起来,还是*次看到书里面用这样的图呢,觉得做得不错。里面的大图也挺精彩,既美观又有知识性。比如坎布拉丹霞那张图,上方是红色山崖,下面是碧绿的植物,对比鲜明,给人的视觉冲击比较强。旁边还有小图展示山的不同样子:尖峰、陡崖、粗壮的山体等。这一大组图画面很漂亮,内容挺丰富,更难得的是图注还通过对这一地区气候的介绍,说明干旱的气候下风的作用对山体形态的影响,读完真是大开眼界。我也挺喜欢日月山的图片:山脉在两边,中间是河谷,山坡和河谷里都是绿油油的田野,整片土地充满富饶的气息,与印象中的西北差异极大。看了下图片的图注,才知道原来是因为黄河和湟水给这里提供了水和肥沃的土。看完这个自然地理章,感觉长了不少见识。后面的几章里我*喜欢书的是文化地理这章。它介绍了土家族婚礼、社火的各种表演、河湟皮影、塔尔寺的酥油花、土族的“花儿会”,还配了很多图片,很有趣。如果能多加上一些藏族传统习俗和节日的图片就更好啦。总体感觉这本书既是科普书和百科全书,又有旅游指南的作用。不错不错,以后有机会要带上这本书去那个地方看看。B这一系列的书有好多本,我挑了这本《河湟谷地》,读完感觉挺有意思。上学的时候我总觉得那些地理知识干巴巴的,既难理解又难记。这本书里面虽然涉及到那些地质演变还有各种地理景观形成的原因,但是作者写得比较通俗易懂,还配了好多漂亮的图片,读起来觉得很有趣,一点也不枯燥。往后面翻,有几章介绍这些地方的经济、历史和文化,总体来说介绍得还是挺全面滴。我很喜欢文化章,里面写了很多有趣的习俗和节日,如果图片更多一些就好啦。C听说过山脉与山脉“牵手”,*次听说高原与高原“邂逅”,《河湟谷地》一书正是讲述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邂逅与碰撞的结果。整个谷地处于两大高原的交会地带,因为由黄河谷地和湟水谷地组成,所以合称河湟谷地。作为春风*后的“归宿”,这里气候条件优越,植被生长旺盛,盆地、宽谷成为人类较早开发的农垦区,至今仍是西北干旱边缘区*耀眼的一颗“绿宝石”。从书中大量的摄影图片,可以*直观感受到一个事实:这里不仅山美、草美,水更美!串珠状河谷中,流水淙淙,草木茂密,沿黄河与湟水形成一片生机勃勃的“翡翠谷”,在与“荒漠”“高寒”“干旱”等标签挂钩的青海境内实为罕见。就连众多周知的“一碗水半碗沙”的黄河,流经此地时因流速平缓,无大波大浪,沿岸植被覆盖率较高,起到了良好的防风固沙作用,故而河水变得清澈碧蓝,颇有江南风光。由于地理区位的独特性,这里的文化也带有中原文明和西北边地文明相互交织的鲜明烙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的民族和文化在此碰撞与交融,先后有马家窑人、齐家人、卡约人、辛店人、羌人、汉人、鲜卑人、吐谷浑人、吐蕃人、党项人、蒙古人、回人、撒拉人、藏人等古人类及族群以此为繁衍生息的家园。他们或彼此划界、多族并存,或争雄逐鹿、轮番掌权,使河湟谷地成为一个既纷争不断又融合不止的历史大舞台。千百年来,各族也演绎出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如:河湟社火是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或高亢嘹亮或柔婉缠绵的民歌“花儿”,是汉族、土族、回族、撒拉族之间共同的心灵语言;土族惊险欢快的“轮子秋”运动、肃穆神秘的酬神祭祀活动“波波会”、世界上*长的狂欢节“纳顿节”、热情好客的“三杯酒”文化,无不突显了河湟谷地独特水土孕育出来的豁达豪放的民族性格。D读毕《河湟谷地》,一股强烈的情感驱使我写下了这篇书评。之所以会入手这本书,是出于旅游的需要。一开始,我就被它的封面吸引住了,在高山之下,展布着一片绿油油的草原,草原之上点缀着一些房屋。好美丽!一页一页翻过这本书,异彩纷呈的图片依次呈现在我眼前,让我的心神随之荡漾,也令我对青海这个地方更加充满憧憬与期待!非常庆幸能够在前往青海之前阅读这本书,因为它完全颠覆了我对旅游的认识。一般来说,旅游之前我们都会准备一些必需的生活用品,了解一下当地的旅游景点和交通路线,但对那些山山水水和人文活动却关注得不够多,准确来说是了解得不够深入。读完《河湟谷地》后,我的内心是激动的,因为这本书打开了我新世界的大门,告诉了我很多“为什么”,比如,河湟谷地为什么会有谷地、盆地、峡谷、湿地和丹霞地貌,为什么被称为“西北天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物产和经济活动,“喇家遗址”“马场垣遗址”的发现说明了什么,这里为何兼有中原文明和西北边地文明……简直让我大开眼界! 与一般的旅游书籍不同,这本书的编排比较特别,首先以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历史地理和文化地理四个标题作为大的框架,然后每个标题之下是更小的标题。浏览一下这些标题,就大概可以知道这本书讲了些什么。还有,如果把它当成词典一样的工具书使用,那是极好的,比如想了解一下“青唐城商业”“唐蕃石堡城之战”“撒拉族”,就可以从目录中找到相应的页数。要是旅游的时候带上它翻看翻看,还挺方便的。俗话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让旅游更有价值!现在,我的旅途装备中加上了这本书,相信它会让我更加享受旅途的愉悦!


前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人—地关系的中国式表述。基于这一认知,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尝试以地理学为基础,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于一体,对中国广袤无垠的天地之间之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谐共处的历史和现状以全方位视野实现一次全面系统、浅显易懂的表述。学术界在相关学科领域的深厚积累,为实现这种尝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丛书力图将这些成果梳理成篇,并以读者所乐见的形式呈现,借以充实地理科普读物品种,实现知识的“常识化”这一目标。    为强化本丛书作为科普读物的特性,保持每一地理区域的相对完整和内在联系,本丛书根据中国的山川形胜,划出数百个地理单元(例如“成都平原”“河西走廊”“南海诸岛”“三江平原”等),各地理单元全部拼合衔接,即覆盖中国全境。以这些独立地理单元为单位,将其内容集结成册,即是本丛书的构成主体。除此之外,为了更全面、更立体地展示中国地理的全貌,在上述地理单元分册的基础上,又衍生出另外两种类型的分册:其一以同类型地理事物为集结对象,如《绿洲》《岩溶地貌》《丹霞地貌》等;其二以宏大地理事物为叙述对象,如《长江》《长城》《北纬30度》等。以上三种类型的图书共同构成了本丛书的全部内容,读者可依据自己的兴趣所在以及视野幅宽,自由选读其中部分分册或者丛书全部。    本丛书的每一分册,均以某一特定地理单元或地理事物所在的“一方水土”的地质、地貌、气候、资源、多样性物种等,以及在此间展开的人类活动——经济、历史、文化等多元内容为叙述的核心。为方便不同年龄、不同知识背景的读者系统而有效地获取信息,各分册的内容不做严格、细致的分类,而只依词条间的相关程度大致集结,简单分编,使整体内容得以保持有机联系,直观呈现。因此,通常情况下,每分册由4部分内容组成:部分为自然地理,涉及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气候、物种、生态等相关的内容;第二部分为经济地理,容纳与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物产等相关的内容;第三部分为历史地理,主要为与人类活动历史相关的内容;第四部分为文化地理,收录民俗、宗教、文娱活动等与区域文化相关的内容。    本丛书不是学术著作,也非传统意义上的工具书,但为了容纳尽量多的知识,本丛书的编纂仍采用了类似工具书的体例,并力图将其打造成为兼具通俗读物之生动有趣与知识词典之简洁准确的科普读本——各分册所涉及的广阔知识面被浓缩为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纷繁的信息被梳理为明晰的词条,并配以大量的视觉元素(照片、示意图、图表等)。这样一来,各分册内容合则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系统,分则为一个个简明、有趣的知识点(词条),这种局部独立、图文交互的体例,可支持不同程度的随机或跳跃式阅读,给予读者程度的阅读自由。    总而言之,本丛书希望通过对“一方水土”的有效展示,让读者对自身所栖居的区域地理和人类活动及其相互作用有更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读者倘能因此而见微知著,提升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认知,进而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解,则更是编者所乐见的。    受限于图书的篇幅与体量,也基于简明、方便阅读等考虑,以下诸项敬请读者留意:    1. 本着求“精”而不求“全”的原则,本丛书以决定性、典型性、特殊性为词条收录标准,以概括分册涉及的知识精华为主旨。    2. 词条(包括民族、风俗等在内)释文秉持“述而不作”的客观态度。    3. 本丛书以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100万矢量地形要素数据(DLG)为基础绘制相关示意图,并依据丛书内容的需要进行标示、标注等处理,或因应实际需要进行缩放使用。相关示意图均不作为权属争议依据。    4. 本丛书所涉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市(地区、自治州、盟)、县(区、市、自治县、旗、自治旗)等行政区划的标准名称,均统一标注于各分册的“区域地貌示意图”中。此外,非特殊情况,正文中不再以具体行政区划单位的全称表述(如“北京市朝阳区”,正文中简称为“北京朝阳”)。    5.历史文献资料中的专有名词及计量单位等,本丛书均直接引用。    这套陆续出版的科普丛书得到不同学科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的悉心指导与大力支持,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丛书的编、撰、审诸环节中,大量摄影师及绘图工作者承担了丛书图片的拍摄和绘制工作,众多学术单位为丛书提供了资料及数据支持,共同为丛书的顺利出版做出了切实的贡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囿于水平之限,丛书中挂一漏万的情况在所难免,亟待读者的批评与指正,并欢迎读者提供建议、线索或来稿。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编委会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8分

  • 人物塑造:8分

  • 主题深度:6分

  • 文字风格:6分

  • 语言运用:9分

  • 文笔流畅:8分

  • 思想传递:9分

  • 知识深度:6分

  • 知识广度:5分

  • 实用性:3分

  • 章节划分:3分

  • 结构布局:6分

  • 新颖与独特:4分

  • 情感共鸣:3分

  • 引人入胜:7分

  • 现实相关:5分

  • 沉浸感:8分

  • 事实准确性:7分

  • 文化贡献:5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5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 网站更新速度:5分

  • 使用便利性:8分

  • 书籍清晰度:4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 是否包含广告:9分

  • 加载速度:4分

  • 安全性:7分

  • 稳定性:3分

  • 搜索功能:5分

  •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博大精深(298+)
  • 速度慢(310+)
  • 还行吧(279+)
  • 图书多(671+)
  • 内涵好书(302+)
  • 中评(540+)
  • 藏书馆(251+)

下载评价

  • 网友 相***儿: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权***波:

    收费就是好,还可以多种搜索,实在不行直接留言,24小时没发到你邮箱自动退款的!

  • 网友 蓬***之:

    好棒good

  • 网友 寇***音: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康***溪:

    强烈推荐!!!

  • 网友 权***颜: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印***文: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瞿***香: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温***欣: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冷***洁:

    不错,用着很方便

  • 网友 晏***媛:

    够人性化!

  • 网友 寿***芳: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冉***兮: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濮***彤: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养***秋: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