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问·恋恋红尘:明清江南的城市、欲望和生活(王德威、王鸿泰、大木康一致推荐,一本关于明清江南文化史的杰作,以明清以来的江南城市为题,展现一个更加“丰腴”的历史场景。)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大学问·恋恋红尘:明清江南的城市、欲望和生活(王德威、王鸿泰、大木康一致推荐,一本关于明清江南文化史的杰作,以明清以来的江南城市为题,展现一个更加“丰腴”的历史场景。)电子书下载地址
- 文件名
- [epub 下载] 大学问·恋恋红尘:明清江南的城市、欲望和生活(王德威、王鸿泰、大木康一致推荐,一本关于明清江南文化史的杰作,以明清以来的江南城市为题,展现一个更加“丰腴”的历史场景。) epub格式电子书
- [azw3 下载] 大学问·恋恋红尘:明清江南的城市、欲望和生活(王德威、王鸿泰、大木康一致推荐,一本关于明清江南文化史的杰作,以明清以来的江南城市为题,展现一个更加“丰腴”的历史场景。) azw3格式电子书
- [pdf 下载] 大学问·恋恋红尘:明清江南的城市、欲望和生活(王德威、王鸿泰、大木康一致推荐,一本关于明清江南文化史的杰作,以明清以来的江南城市为题,展现一个更加“丰腴”的历史场景。) pdf格式电子书
- [txt 下载] 大学问·恋恋红尘:明清江南的城市、欲望和生活(王德威、王鸿泰、大木康一致推荐,一本关于明清江南文化史的杰作,以明清以来的江南城市为题,展现一个更加“丰腴”的历史场景。) txt格式电子书
- [mobi 下载] 大学问·恋恋红尘:明清江南的城市、欲望和生活(王德威、王鸿泰、大木康一致推荐,一本关于明清江南文化史的杰作,以明清以来的江南城市为题,展现一个更加“丰腴”的历史场景。) mobi格式电子书
- [word 下载] 大学问·恋恋红尘:明清江南的城市、欲望和生活(王德威、王鸿泰、大木康一致推荐,一本关于明清江南文化史的杰作,以明清以来的江南城市为题,展现一个更加“丰腴”的历史场景。) word格式电子书
- [kindle 下载] 大学问·恋恋红尘:明清江南的城市、欲望和生活(王德威、王鸿泰、大木康一致推荐,一本关于明清江南文化史的杰作,以明清以来的江南城市为题,展现一个更加“丰腴”的历史场景。) kindle格式电子书
寄语:
聚焦明清文人的心态和生活世界,对士大夫、普通民众特别是妇女的情感动向进行大胆的描述和复原,展示了明末以来中国江南城市中热闹、世俗、真实的市民生活。大学问出品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关于明清江南文化史的杰作。作者从物质文化史研究出发,在大量文集、情歌、戏曲和图像数据等资料的基础上,围绕明清士大夫文化与城市生活,通过对余怀、冒襄、王士禛、郑板桥、袁枚等人的研究,描绘其文化生活、内心世界等面向,同时,亦从普通人的世俗生活切入,对明亡之际的女性人物进行细腻而生动的描摹, 展现了从明清到二十世纪的士大夫生活、普通民众(特别是妇女)的情欲世界及近代上海的城市文化。这些城市中热闹、世俗、真实的市民生活,不断丰富着我们对历史与文明的想象。
书籍目录:
简体版新序
繁体版序言
章 明清文化史研究的一些新课题
一、新文化史
台湾的新文化史研究
明清文化史研究的新课题
桃花扇底送南朝:断裂的逸乐
一、前言
二、桃花扇注———史实与戏文
三、明末金陵
四、秦淮╱旧院
五、断裂
六、结论
第三章 冒辟疆与水绘园中的遗民世界
一、少年风流
水绘园
亲密关系
戏曲
忆往╱今昔
结论
第四章 儒生冒襄的宗教生活
绪论
签诗
起死回生
梦记
结论
第五章 士大夫的逸乐:王士禛在扬州(1660-1665)
挥泪下扬州
官员╱诗人的角色转换
士大夫的逸乐
对苏东坡的认同
交游
小结
第六章 袁枚与18世纪中国传统中的自由
中国传统与自由主义
政治自由之外
三、袁枚和 18世纪的私密空间
四、结论
第七章 18世纪中国社会中的情欲与身体:礼教世界外的嘉年华会
礼教与情欲:问题的提出
情歌、戏曲选
三、18世纪女性繁复多端的情欲世界
作为想望和戏谑对象的身体
淫词小曲的作者、传递与社会意涵
结语
第八章 在城市中彷徨:郑板桥的盛世浮生
绪言
生平梗概
儒佛之际
对城市的回忆
结论
第九章 上海近代城市文化中的传统与现代 ——1880年代至1930年代
前言
《点石斋画报》
新舞台与改良戏曲
《良友》画报
结论
参考书目
附录
作者介绍:
李孝悌,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现为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明清以来的社会文化史、城市史。著有《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明清以降的宗教城市与启蒙》等。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桃花扇注——史实与戏文
《桃花扇》虽名曰“传奇“,但孔尚任从头开始,就不曾把这出戏剧视为游戏的小道。在全剧之前,他详列了征引过的一百多项资料。在《桃花扇·凡例》中,又特别强调在故事和人物方面,都有凭有据;儿女私情的部分,虽然略有渲染,却非凭空虚构:“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至于儿女钟情,宾客解嘲,虽稍有点染,亦非乌有子虚之比。”全剧几乎可看作南明实录:“族兄方训公,崇祯末为南部曹;……得弘光遗事甚悉,旋里后数数为予言之,证以诸家稗记,无弗同者,盖实录也。”根本立意也和经史典籍无异:“其旨趣实本于三百篇,而义则春秋,用笔行文,又左、国、太史公也。”
孔尚任虽然不像余怀等明遗民那样,在明末出生、成长、任官,反因为康熙皇帝的刻意笼络,被任命为国子监博士,展开了在新朝的仕宦生涯,可以说是一个十足的清朝人。但另一方面,他从少年时在曲阜读书开始,就已经博采遗闻,准备写一本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戏曲。族兄的口耳之传,固然是他重建南明历史的重要基础,康熙二十五年到二十八年(1686—1689),在淮扬一带治水期间,与冒襄、杜浚等明遗民的广泛接触,也让他对晚明南京政治斗争和逸乐生活的细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些交往、接触和数据的搜罗、阅读,在在都强化了《桃花扇》一剧的史实性格。
孔尚任将《桃花扇》比之于“实录”与“左、国、太史公”的雄心壮志,因为《桃花扇》的风行,在相当程度内得以实践。《桃花扇》于康熙三十八年写成,康熙四十五六年刊行,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不论是演出还是剧本本身,都风行一时。孔尚任在《桃花扇本末》中多次提及其盛况:“《桃花扇》本成,王公荐绅,莫不借钞,时有纸贵之誉。”“长安之演《桃花扇》者,岁无虚日,独寄园一席,为繁盛。名公巨卿,墨客骚人,骈集者座不容膝。”和孔尚任、洪升相熟的金埴,也有类似的记载:“四方之购是书者甚众,刷染无虚日,今勾栏部以《桃花扇》与《长生殿》并行,罕有不习洪、孔两家之传奇者,三十余年矣!”《桃花扇》刚写完,还没有出版,内廷就急着索取钞本,似乎甚得康熙皇帝的喜爱:“相传圣祖喜此曲,内廷宴集,非此不奏。”
由于孔尚任的自我定位、《桃花扇》写作过程中的考据工作,再加上剧成后受重视的程度,《桃花扇》中的叙事辗转流传后,几乎取代正史,成为一般读者、观众心中的历史事实。20世纪初,和王国维齐名的戏曲学者吴梅就认为《桃花扇》是中国出经过仔细考据的传奇创作:“东塘此作,阅十余年之久,自是精心结撰。其中虽科诨亦有所本。观其自述本末,及历记考据各条,语语可作信史。自有传奇以来,能细按年月确考时地者,实自东塘为始,传奇之尊,遂得与诗文同其声价矣。”
《桃花扇》这种以戏曲取代信史的声势和趋向,让陈寅恪和梁启超两位20世纪的大史学家也感到不安,从而加以辩驳。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中,先是为侯方域(1618—1654)在清初参加科考而受到讥讽深表不平,接下来就提到杨龙友的形象因《桃花扇》而受损:“自桃花扇传奇盛行以来,杨龙友遂为世人所鄙视。今据朝宗自述之文,则为阮圆海游说者,乃王将军。传阮氏诬构之言,促其出走避祸者,为杨龙友。戏剧流行,是非颠倒,亟应加以纠正也。”不过虽然陈寅恪对戏剧扭曲史事感到不满,却不妨碍他对《桃花扇》一剧的欣赏:“寅恪近有听演桃花扇戏剧七律一首……听演桂剧改编桃花扇剧中香君沈(沉)江而死,与孔氏原本异,亦与京剧改本不同也。”18世纪深受帝王、公卿和各地戏园、家班喜爱的昆曲《桃花扇》,到20世纪已衍生出京剧、桂剧等不同的地方剧种,以各种不同的版本风行于世。
梁启超对《桃花扇》是赞誉备至,为整本剧作做了详细的批注。但与此同时,他对《桃花扇》的错乱史事却深感不满,在注文中做了许多详细的考据。除了日期的纠谬,他对剧中一些关节如“却奁”一事的无中生有、为阮大铖奔走牵线的是王将军而非杨龙友,都详加考证。对于剧中偏袒左良玉的立场,他也指出其源头:“桃花扇于左良玉袒护过甚。”“桃花扇以左、史、黄并列为三忠,……良玉在崇祯朝,拥兵养贼,跋扈已久,所谓‘忠于崇祯’者安在?其东犯之动机,实在避闯寇。……云亭于良玉非惟无贬词,如哭主出及此处乃反极力为之摹写忠义。盖东林诸人素来袒护良玉,清初文士皆中于其说。……云亭亦为所误耳。”
对于杨龙友的气节在剧中未得到伸张,梁启超感到愤愤不平:“杨文骢仍赴苏松巡抚任,与清兵相持,败后走苏州。……图复南京。明年(丙戌,1646)七月,援衢州,败,被擒,不屈死。事见《明史》本传。桃花扇颇奖借龙友,乃不录其死节事,而诬以弃官潜逃,不可解。”对于孔尚任根据野史传说,杜撰史可法在扬州城破之夜,从城头上缒绳逃出,在往南京途中投江而死的情节,梁则多所指摘。这段情节,出现在《桃花扇》第三十八出“沉江”一节:
俺史可法率三千子弟,死守扬州,那知力尽粮绝,外援不至。北兵今夜攻破北城,俺已满拼自尽。忽然想起明朝三百年社稷,只靠俺一身撑持,岂可效无益之死,舍孤立之君。故此缒下南城,直奔仪真。幸遇一只报船渡过江来。那城阙隐隐,便是南京了。
原要南京保驾,不想圣上也走了。(顿足哭介)撇下俺断篷船,丢下俺无家犬,叫天呼地千百遍。归无路,进又难前。
你看茫茫世界,留着俺史可法,何处安放。累死英雄,到此日看江山换主,无可留恋。(跳入江翻滚下介)
剧中史可法遥望南京城,投江自尽的场景,张力十足,但却和具有典范意义的关键性史实相背离:
本书所演“乘白骡”“沉江”诸情节,当时本有此讹传,李瑶《南疆绎史》勘本已博征诸家所记以辨之矣。扬州破于四月二十五日,史公即以其日遇害。……福王之逃,在五月初九日,此皆时日彰彰凿凿,绝无疑窦者。若如本出所演“今夜扬州失陷,才从城头缒下来”……“原要南京保驾,不想圣上也走了”,则事隔十三日(四月小),何从牵合?无稽甚矣!云亭著书在康熙中叶,不应于此等大节目尚未考定,其所采用俗说者,不过为老赞礼出场点染地耳。但既作历史剧,此种与历史事实太违反之纪载,终不可为训。
梁启超此处所谓“不过为老赞礼出场点染地耳”,其实已多少看出孔尚任将整个剧作的主背景放在南京,和以南京始、以南京终的用心及剧本自身的逻辑,这点我在下文中,还会继续讨论。不过梁此处所关心的显然不是剧作的逻辑,而是和陈寅恪一样,站在史学家的立场,为历史剧风行之后所引发的颠倒事实的副作用感到忧心。陈寅恪在前引文中,曾为侯方域应举大力辩解:“前一年(按:顺治八年,1651)朝宗欲保全其父,勉应乡试,仅中副榜,实出于不得已。‘壮悔堂’之命名,盖取义于此。后来竟有人赋‘两朝应举侯公子,地下何颜见李香’之句以讥之。殊不知建州入关,未中乡试,年方少壮之士子,苟不应科举,又不逃于方外,则为抗拒新政权之表示,必难免于罪戾也。”梁启超也注意到类似的辩词,但并不接受。在《桃花扇》结尾处,劫后余生的侯方域睹物思人,兴起重续前缘的旧梦:“自从梳拢香君,借重光陪,不觉别来便是三载。”“正是。且问香君入宫之后,可有消息么?”“那得消息来。(取扇指介)这柄桃花扇,还是我们订盟之物,小生时刻在手。”“把他桃花扇拥,又想起青楼旧梦,天老地荒,此情无尽穷。”侯方域虽然随即与李香君相遇于白云庵中,但却在道士张薇的当头棒喝下,勘破情缘,修真学道:“你看他两分襟,不把临去秋波掉。亏了俺桃花扇扯碎一条条,再不许痴虫儿自吐柔丝缚万遭。白骨青灰长艾萧,桃花扇底送南朝。不因重做兴亡梦,儿女浓情何处消。”
但对梁启超而言,在现实世界中立场摇摆,而终于应新朝科考的侯方域,晚节不保,无可原谅。不能让戏曲的演出掩盖了真相:
侯朝宗并无出家事。顺治八年,且应辛卯乡试,中副贡生,越三年而死。晚节无聊甚矣。年谱谓“当事欲按法公(朝宗)以及司徒公(恂),有司趋应省试方解”。此事容或有之,然朝宗方有与吴梅村书,劝其勿为“达节”之说所误(见《壮悔堂文集》卷三)。乃未几而身自蹈之,未免其言不怍矣。“南山之南,修真学道”,剧场搬演,勿作事实观也。
我们稍微比较一下上面几段《桃花扇》原文的叙述和梁启超的考据文字,就不难体会到:梁启超的焦虑是有原因的。不论是从文字的渲染性和感人能力或故事引人入胜的程度哪一方面来看,剧作家的作品都具备了取代信史记载的条件。孔尚任巧妙结合“史”与“剧”、“确考”与“点染”的手法和功力,让秀的史学大师也不得不严肃看待。梁启超愿意大费周章地为全本《桃花扇》作注,除了显示他对这部剧作的钟爱,也未尝不是因为《桃花扇》提供了一个宏大完整的政治史叙事架构,他希望自己零星的考据文字,能附其骥尾而流传,多少发挥一些匡正的功用。
节选自李孝悌《恋恋红尘:明清江南的城市、欲望和生活》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10月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习惯了从思想史、学术史或政治史的角度,来探讨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后,我们似乎忽略了这些人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在形塑士大夫文化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其结果是我们看到的常常是一个严肃森然或冰冷乏味的上层文化。缺少了城市、园林、山水,缺少了狂乱的宗教想象和诗歌流连,我们对明清士大夫文化的建构,势必丧失了原有的血脉精髓和声音色彩。
一旦穿透了由精炼的文字和符号所建构的迷障,进入明清士大夫文化的堂奥,我们就会发现在面对这些复杂的“圆形人物”时,传统的分析范式或学术取径——不论是学术史、思想史、政治史或文学史——之不足。这些专精的学术视野,固然解决了各个领域内的技术性问题,也对明清士大夫的某些面向做了深入精密的剖析,但也同时模糊了这些士大夫的整体面貌,将淋漓饱满的人物切割成断裂的单元。生活史的研究看似细琐,却往往能够提供一个完整的横切面和统合点,来重新架构一套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风貌。当“士大夫文化”一词被广泛、普遍的使用,却鲜少愿意停下来,想一想士大夫文化中的“文化“究竟指的是什么时,我们对士大夫日常生活中细节的描述,也许就有更大的参考价值。
在明末南京,激烈的政治活动和放荡的逸乐生涯,在很多士大夫的生命历程中因缘际会地绾合在一处。旧院与秦淮的欢乐转头成空,个人和南京的颓废,却因为朝代的衰亡,意外地得到道德的救赎,而显得格外的沉痛、悲凉。这种逸乐与政治交织,颓废与兴亡与共的巨大落差,经由《桃花扇》一剧艺术性的锤炼,像史诗一样流传于后世。不但提供了一种有别于正史的历史记忆,也让我们能据以进入明末南京特有的城市氛围。
巫仁恕的研究,不但丰富了明清士大夫文化的内容,也为雅俗之辨找到一个有趣的切入点。事实上,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众消费能力的提升和市场的流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模仿、复制士大夫文化,在晚明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些庸俗化的模仿、复制,不但让自命风雅的文人名士感到不屑、厌憎,也往往引发他们的身份认同自觉和危机感。所以,区分雅俗,经营出特有的生活品味和风格就成为明清文人士大夫的重要课题。王鸿泰在《闲情雅致一
明清间文人的生活经营与品赏文化》一文中,就对文人文化的特色作了全面而具有理论意涵的分析。 根据巫仁恕的研究,一直到明代中叶,旅游还不被当成正经的活动,知名的理学家湛若水就对士大夫的山水旅游持轻蔑的态度。不过就像许多其他现象一样,士大夫对旅游的观念也从明中叶以后渐渐有所改变,旅游不仅被视为一种“名高”的活动,更成为士大夫中普遍流行的风气。在士大夫笃好旅游之风的影响下,游记大量出现,旅馆日趋普及,甚至还有了为游客提供各项服务的代理人(牙家)。士大夫出外旅游,除了呼朋引伴、奴仆相随,也不时劳动僧道作为导游。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的旅游并不是士绅官僚的专利,大城市附近的风景区往往也成为一般民众聚集旅游的胜地。士大夫的优越身份意识,在这种情境中毫不遮掩地显露出来。对他们来说,嘈杂的民众总是将美景名胜变成庸俗之地:“使丘壑化为酒场,秽杂可恨。”所以在游旅的地点和时间上,士大夫往往作刻意的区分,不是选择一般民众不常聚集的郊外山水,就是选择人踪稀少的季节或时辰。同时,为了彰显自己独特的品味,他们也常常发展出独特的旅游观一所谓“游道”。对游具、画舫的讲求,就是士大夫展示其精致品味的具体表征。
巫仁恕:《晚明的旅游风气与士大夫心态一以江南为讨论中心》,“生活、知识与中国现代性”国际学术研讨会,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年11月。
在物质的层面,矗立在“江汉汇注,龟蛇夹峙”的黄鹤楼,
在历史上时兴时毁,而非一成不变地存在于相同的建址之上。楼的地理位置忽前忽后,楼的形状也随时而异。真正让黄鹤楼历百劫而不毁,并以鲜明的意象流传在世人心目中的,其实是那个用文学作品所构建出来的文本传统。
如果我们采用穆勒所定义的自由—— 一种对个性、原创性、歧异性和天才,品位的追求与维护——我们可以在18世纪的传统中国,找到足够的空间,让有特殊才华的士大夫发个性,营造出品位独特的士大夫文化。这种恣情纵欲的自由空间,在20世纪中国历史的许多时段中,都受到极度甚至完全的压缩。从这样的视角出发,我们格外能体会在专制皇权中的那片广大自主空间的可贵。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卖点
1.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教授王德威、“中研院”史语所王鸿泰、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院大木康一致推荐。
2.“物质文化史”的新进路。作者的记叙视野从宏大的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转向了微观的娱乐、欲望、节庆、文物、建筑的实证性研究,从戏曲、画报等资料中去探讨城市民众的生活、心态和娱乐等课题,以求描摹出一个广阔、整体、真实的社会历史。
3.关注士大夫的心理,以生活史为聚焦重点。以袁枚、郑板桥、冒襄等文学名士的生活为切入点,点明文化精英在世俗与精神世界、传统礼教与浮华之间的挣扎。通过深刻剖析中国士大夫的个体自由和情感动向,展示明末以来中国江南城市中热闹、世俗、真实的市民生活。
4.从普通人的世俗生活切入,对明亡之际的女性人物进行细腻而生动的描摹。作者跨越虚构与非虚构文字的界限,重构秦淮河畔诸多女性人物的生活图景,并将其嵌入时代拼图中:咬舌自尽的葛嫩、以头碰柱的李香君,她们的香消玉殒成为朝代更迭中颇为壮丽的一笔。此外,书中对民间普通男女冲破礼教的狂欢也展现得淋漓尽致。
5.以小见大,追问“明清转型”等社会文化大问题。作者通过明末清初士人群体的生活方式,易代之际的个人选择:有的在清廷入仕,有的修建园林隐匿,以此来展现明清时代波动与发展的社会现象,再现了当时的城市文化生活以及消费百态。
6.装帧精美,设计与内容契合。本书采用内外双封的装帧形式,同时,为了更好地贴合本书的主题,封面采用乾隆南巡图元素,将江南的富庶和明清之交的景观一一展现。
编辑推荐一:
昆曲《桃花扇》中的名句“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可以说是脍炙人口,舞榭歌台林立、珠玑罗绮盈门的陪都南京在朝代的更迭中走向末路,曾经在秦淮河畔上演才子佳人戏码的文人、名妓、公卿、乐师等,他们的惨淡结局更是唱响了一座城市的哀歌。
本书正是以这“桃花扇底送南朝”的故事作为开篇,讲述了明末清初士人群体的生活方式。他们有的在清廷入仕,有的修建园林隐匿,家国兴亡之下的个人抉择,通过这些极其生活化的场景展现出来。
编辑推荐二:
本书以明清以来的江南城市为题,试图展现一个更加“丰腴”的历史场景。作者聚焦于容易被忽视的侧面,其研究路径不是对宏大历史的叙述,而是对“细节”和“日常性”的文化的探究,让人耳目一新。
书中以文集、情歌、戏曲等资料,对士大夫阶层、一般民众阶层的感情、情欲等感观领域,进行大胆的描述和复原;又或以画报作为线索,探讨上海近代城市文化中传统和现代的“纠结”。这些城市中热闹、世俗、真实的市民生活丰富了我们对历史、文明的想象。
书摘插图
士大夫的逸乐
除了畅游江南的名山古剎,和文士故交的宴饮雅集也是王士禛闲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康熙三、四年的红桥修禊和水绘园修禊,更成为王士禛五年仕宦生涯中值得特别铭志的重大事件。修禊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经常举行的文人聚会,不仅因为它是偶一为之的盛事,同时也因为它营造出一种情境,让酬酢、宴饮和其他的艺文活动,能以一种更精粹而密集的方式,纷然并陈。参与者或是因为活动的规模,或是因为活动的强度,好像真的经历了一次洗礼,留下毕生难忘的经验。而透过文字的记叙、传颂和后人的追忆、渲染,这些文人雅集的意义,又从个人生活中的高峰扩展成清初文化史上的盛事。
水绘园是冒辟疆在扬州府如皋县长期经营的园林,地富水竹,入其中者如游深林大壑。在王士禛的记叙中,美酒、佳肴,共丝竹管弦、山光水色,让这一次告别江南的盛宴荡漾无限狂欢的色彩。虽然这八首诗像是一句一典的奥义之书,将所有不谙符码规则或经典传统的外邦人摒除在门墙之外,但透过像惠栋这样渊博的考据学者的导引,我们却仍然能够穿越华丽、炫耀的文字迷宫,进入清初士大夫极度雅致的文化世界之堂奥。重重屏障的符码一旦破解,三百多年前的欢愉立刻毫无窒碍地跃涌而出。在对诗作的时空背景作了简单的交代后(“今来三月青春深,浯溪窈窕桃花林”),王士禛毫不遮掩地引用明儒杨慎酒后“胡粉傅面,作双丫髻插花”,“诸妓捧觞,游行城市”的典故,为暮春三月的这场狂欢定了基调。而这种痛饮狂歌的少年之游,必定会在众人各奔前程之后,留下鲜明的记忆:“春衣明岁杜陵游,忆汝狂歌拓金戟。”
水绘园中虽然吃不到洛阳的羊肉、奶酪,却有南方初春的时鲜菜蔬:“未传洛下羊酪法,且醉淮南樱笋厨”,更重要的,有着新造的醇酒佳酿:
暮春三月为水嬉,棠梨叶大山禽啼。
田家社酒压缸面,雪白橙香玉练槌。
夜听醡头滴春雨,晓报提壶如泼乳。
醉乡大户百分空,起唤花奴自挝鼓。
对王士禛来说,至此而不醉,那简直辜负了满园的春光。而宾主展卷静观之际,千年前王羲之兰亭修禊的场景,仿佛在水绘园中再度展演:
西豪里中访老友,况复陈生与我厚。
辟疆园敞罗群贤,大儿小儿唱铜斗。
烟际鸬鹚一只飞,吴歌水调欲沾衣。
风光如此不成醉,帽影鞭丝何处归。
回溪绿净不可唾,碧萝荫中棹船过。
落花游丝春昼闲,独许先生此高卧。
剧怜风物共披襟,萧然丝竹皆清音。
永和三日今千载,坐使清风满竹林。
(时出文衡山《兰亭卷》同观。)
从诗后的自注中,我们知道主客一行在园中观赏了以兰亭修禊为主题的画作。收藏这幅作品的冒辟疆在《水绘庵修禊记》中,则有更进一步的描述:“枕烟亭几上有文待诏《兰亭修禊图记》一卷,卷素朱黮碧隐,茂林修竹,羃娟,展玩如与王、庾诸子弟捉尘面谈。”
茂林修竹、山水清音和宽广的园庭,为士大夫的雅致文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时空氛围。不过在雅静的艺术鉴赏和萧然丝竹外,悠扬的乐音——不论是吴歌水调或银筝、琵琶伴奏的戏曲演出——同样是水绘园雅集的要素。冒辟疆对水上泛舟时的清吹数部和在园内寒碧堂中的戏曲演出,都有详细的记叙:
登舟,泛洗钵池。明窗尽开,水云一色。一小蜻蛉载清吹数部尾其后,歌丝为水声所咽,缭绕久之。
时日已将暝,乃开寒碧堂,爰命歌儿演《紫王钗》《牡丹亭》数剧,差复谐畅。漏下二鼓,以红碧琉璃数十枚,或置山颠,或置水涯,高下低昂,晶莹闪烁,与人影相凌乱。横吹声与管弦拉杂,忽从山上起,栖鸦簌簌不定。阮亭曰:“此何异罗星斗而听缑笙也?”
在这样一个管弦拉杂的狂欢之夜,难怪王士禛要发出痛饮十石的豪语。
相较于水绘园修禊更具士大夫精英色彩的雅致、考究,以扬州为背景的红桥修禊,则除了旖旎的春光,还多了一份对城市生活的描绘。
红桥修禊先后举办过两次。康熙元年,王士禛和陈其年等人修禊红桥,并将酬唱诗文编成《红桥唱和集》。康熙四年,再次举行同样的聚会,王士禛并赋成《冶春诗》二十首。在这些诗作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将三月的春光点缀得无限柔媚的桃花和垂杨:
今年东风太狡狯,弄晴作雨遣春来。
江梅一夜落红雪,便有夭桃无数开。
野外桃花红近人,秾华簇簇照青春。
一枝低亚隋皇墓,且可当杯酒入唇。
三月韶光画不成,寻春步屧可怜生。
青芜不见隋宫殿,一种垂杨万古情。
同样是隋宫和帝冢,在郑板桥的诗作中呈现的是荒芜衰败的景象;在王士禛的笔下,却用来为千古名城不变的春光,做了文化和历史的装点。在青春似火的桃红外,如锦绣般盛开的海棠,更让他不可自抑地在花前痛饮:
海棠一树淡胭脂,开时不让锦城姿。
花前痛饮情难尽,归卧屏山看折枝。
在与世隔绝的水绘园中,王士禛和遗老、名士把玩名画,撩拨管弦,一幅晚明士大夫的颓废景象。《冶春诗》则在韶光春色中勾勒出红男绿女的身影,让我们据以想象清初扬州的城市风情:
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阑干九曲红。
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
扬州少年臂支红,桃花马上柘枝弓。
风前雉雊雕翎响,走马春郊如卷蓬。
而市井中小贩叫卖蜜糖的景象,也一定会像江城花事一样,长留在回忆中:“东风花事到江城,早有人家唤卖饧。他日相思忘不得,平山堂下五清明。”
红桥富于山光水色、亭榭园林,原本就是一般游客必定造访的胜景:“游人登平山堂,率至法海寺舍舟而陆,径必出红桥下。”王士禛也几度登临,哀喜莫名:“予数往来北郭,必过红桥,顾而乐之。登桥四望,忽复徘徊感叹。当哀乐之交乘于中,往往不能自喻其故。”而经过两次红桥修禊和文士唱和,不但红桥声誉鹊起,成为象征扬州的名胜景观,王士禛个人的姿容、才情,更被渲染成足以踵武前贤的传奇。《年谱》中对康熙元年次红桥修禊后造成的轰动有如下的记叙:“山人作《浣溪沙》三阕,所谓‘绿杨城郭是扬州’是也。和者自茶村而下数君,江南北颇流传之。或有绘为图画者,于是过扬州者多问红桥矣。”
王士禛的哥哥王士禄在第二次红桥修禊后所作的评论,不仅对王士禛传奇的出现有着动人的描述,事实上也是形塑这项传奇的一环:
西樵先生云:“贻上蚤负夙惠,神姿清彻,如琼林玉树,朗然照人。为扬州法曹日,集诸名士于蜀冈、红桥间,击钵赋诗。香清茶熟,绢素横飞,故阳羡陈其年有‘两行小吏艳神仙,争羡君侯断肠句’之咏。至今过广陵者,道其遗事,仿佛欧、苏,不徒忆樊川之梦也。”
王士禛在扬州推官任内的政绩,固然为日后近四十年亨通的仕途奠下重要的基石,但在陈其年的回忆中,王为人艳羡不已的声名,其实是在繁花盛开,充满了颓废气息的诗酒流连中建立起来的:
官舫银镫赋冶春,廉夫才调更无伦。
玉山筵上颓唐甚,意气公然笼罩人。
节选自李孝悌《恋恋红尘:明清江南的城市、欲望和生活》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10月
媒体评论
《恋恋红尘》记录了明清到二十世纪中国进入现代的漫长历程。这三百年见证朝代兴亡,家国世变,也铭刻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巨大冲击断裂。繁华还是衰糜,盛世还是乱世,声色还是死事,个人还是宗法,千回百转,此起彼落。李孝悌教授笔锋所至,无不精彩而犀利。南朝遗民恨事与民国启蒙政治,文人礼教风雅与士子宗教度脱,种种欲望、行动与怅惘浮沉历史内外,融入滚滚红尘,也烘托出中国的日日夜夜。本书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研究者不可错过的杰作。
——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暨比较文学系讲座教授 王德威
袁枚、郑板桥、冒襄、王士禛,这些本属文学名人,不乏文学史之讨论,然李孝悌却能另辟新径,利用各种不同性质乃至不太“正经”的材料,别出心裁地建立饶富新意的历史情境,从而入乎其中地深刻体认之间人物的情感动向,再出乎其外地讨论时代氛围与社会文化。由此曲径通幽,鞭辟入里,洞悉表里精粗,同情地了解人物内心与社会文化,且能由小见大,追问诸如“情欲与礼教”“明清转型”“传统与现代”之类的社会文化大问题,细致地拼组成立体饱满的历史时空下的现实生活世界,从而推究各色人物的幽微心境,再将之嵌合于时代拼图中,由此丰富乃至改变社会文化的历史构图。
——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王鸿泰
本书极为高效地整理并揭示了有关从明朝到清朝,进而到民国时期的江南地区的几个问题。问题一是从明朝到清朝的王朝交替,主要探讨了明清变与不变的问题。问题二是文人生活的全貌。李孝悌先生更加注意聚焦于容易被忽视的侧面,由此来凸显人物的全貌。问题三自不待言,即南京、扬州、上海等当时的人们生活的城市。李孝悌先生正是将这些问题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成功而生动地刻画出以清朝为中心,包括其前代的明朝及后来民国的时代相貌。从这个意义上,我将本书称为关于明清江南文化史的好向导。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教授 大木康
前言
简体版新序
大约两年前,我前往日本访问,途中经过东京大学,特别去拜访一位当时在东大任教的同事林少阳教授。在他明亮宽敞的研究室里,林教授从书架上取出一本书,这本看起来似曾相识却显得陈旧的小书,原来是《恋恋红尘》简体版绝版后,有人复印后加工成的书。少阳兄居然用原书的价格,在网络上购得。我看了这本封面和内文都不怎么样的拙作,有些尴尬,却也莫可奈何。
现在这本名义上已绝版的书,终于能够重新问世,并且以更精美的形式,呈现在大陆读者的面前。我要特别谢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刘隆进先生的好意和策划,以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群和顾族宸女士对质量的讲究。
一本书,在近二十年间,从王德威教授主编的早的精简版,到简体版、繁体版、日文版,再回到简体版,用不同的面貌、文字和书名问世,对一位作者来说,当然是极大的荣宠。
这本书的日文版在日本发行时,东京大学的大木康教授担心文化的隔阂或文字的艰涩,会对日本读者造成太大的阅读障碍,所以花了很多时间,用了极长的篇幅,对全书的几个主要关怀和每篇文章的重点作了深入而精要的介绍和诠释。现在透过南开大学王凯教授的译文,这篇文章也可以呈现在国内读者的面前(见本书的附录)。能够看到这样一位在国际明清文学和社会文化史学界的权威学者,对自己的作品作这样全面而又有精辟见解的剖析,实在是无比的荣幸。
大木教授在这篇文章中,用了相当的篇幅,回忆他和台湾学术界交往的历史。我在为他的大作《风月秦淮——中国游里空间》写序时,有下面一段话:“大木康教授所承续的日本汉学传统,让他营造出的明清秦淮,更加坚实绵密。和在时间、数据上的拓展相辅相成的,则是经由实地的探勘、考察,将秦淮这个可以驰骋无限文学、美学想象的源头,固着在一块南北长300公尺,东西宽100公尺的有限土地上。当我沉浸在《桃花扇》和《板桥杂记》所铺陈出的美学情境和乱离之感时,大木教授这段对旧院面积所作的考证,让我有一种恍然若惊,从文学回到历史,从想象回到现实的强烈感觉。”
事实上,这并不是我次对大木教授的调研功夫感到佩服。1999年,“中研院”文哲所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合办了一次“世变与维新——晚明与晚清的文学艺术”国际研讨会。会后,在王德威教授的安排下,一些与会的学者——包括大木康教授,哈佛大学的韩南(Patrick Hanan)教授(现已过世)、胡晓真博士和我本人等——前往台湾知名的旅游景点、中部横贯公路的太鲁阁考察旅行。在经过太鲁阁那段有名的景观时,大木教授展现了他对所有与这段区域相关信息的掌握,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大木康教授这种对信息和田野调查的重视,应该是受到他的老师田仲一成先生的影响。对我们这些研究明清文学和文化史的学者而言,这样的学术训练,一直到今天看起来还是独树一帜,引人注目。
我要特别谢谢大木康教授,答应让这篇文章收在这个简体字版本中。这不但让本书有了和所有中文版不同的特色,也为阅读中文的读者带来极大的帮助。
李孝悌序于台北
2020年9月5日
节选自李孝悌《恋恋红尘:明清江南的城市、欲望和生活》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10月
繁体版序言
本书中收录的,是我在过去五六年间发表或写成的文章。其中除了《明清文化史研究的一些新课题》属于研究回顾一类的文字,《上海近代城市文化中的传统与现代》及《18世纪中国社会中的情欲与身体》两篇文章,是以城市和乡村的一般民众为主体,其他六篇都以上层士大夫文化为研究重点。如果和我之前的研究放在一起来看,由近代向传统,由群众向士大夫,由大众文化向精致文化移动的轨迹确实非常明显。
其中除了《18世纪中国社会中的情欲与身体》一文,转变的背后其实还是有一定的脉络可寻。1985年我刚到哈佛读书时,一方面随着孔飞力(Philip Kuhn)教授有系统地阅读清代档案及民众叛乱的数据,一方面为了缴交学期报告,在燕京图书馆的书架间毫无目的地翻览可能作为报告题材的数据。在泛漫无所归依的搜寻中,我被《白雪遗音》《霓裳续谱》中质朴的情歌和少女大胆、热烈的偷情场景所吸引,并以此为题,交了我的篇英文报告。这些被五四时代的学者高度评价的俗文学资料,成为继民众叛乱的档案文献之后,另一个引我进入民众世界的踏脚石。此后我十几年的研究兴趣,就集中在这个由民众/社会所衍生出的民众/文化史的范畴。
我对民众文化的兴趣,在某一个意义上,和我当时所受的社会史训练有极大的关联,就是同样以下层社会和普通民众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而和政治、外交及思想史研究中以上层社会或统治群体为主体的研究,有极大的差别。虽然我后来慢慢了解到,我的次“文化转向”,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其实和社会史也大相径庭。
这种对民众文化的兴趣,从18世纪(及19世纪初)的情歌开始,持续了十几年,中间经过漫长的论文写作,一直延续到本书中的另一篇文章《上海近代城市文化中的传统与现代》。在这个过程中,不论是18世纪的情歌、档案中的口供、义和团民众的宗教想象或是《五部六卷》中对“真空家乡、无生父母”的核心观念的反复演绎,都不断以其直接动人的文字、情感、思想和丰富的想象力,对我产生极大的震撼。其强烈的程度,和我读社会史学者从组织、结构的角度分析中国乡村社会时的感觉,不相上下。
但一方面因为在乡村和民众之中逗留的时间已经甚长,一方面因为在写博士论文《近代中国的戏曲、社会与政治》时,了解到扬州文化在海派文化形成之前的重要位置,和梁启超对《桃花扇》一剧的高度评价,我决定将研究的重点从近代、民众转移到传统、城市和士大夫文化上。我在写《上海近代城市文化中的传统与现代》一文时,受到已故的思想史家史华慈(Benjamin Schwartz)教授对“传统”与“现代”这组观念很大的启发。现在看起来,这篇文章倒颇具象征意义地使我的研究从备受西力冲击而令人“厌倦”的现代中国,过渡到文化形态迥然不同的传统世界。
这本论文集中以郑板桥、袁枚、王士禛为题的三篇文章,都以17、18世纪的扬州为主场景,对上层士大夫别具雅趣的生活内容,作了细部的描述。在写王士禛一文时,我进一步了解到,对许多像冒辟疆一样的明清之际的士大夫而言,明末金陵才是回忆和欢乐的活水源头。所以我再次转移战场,从20世纪的上海到17、18世纪的扬州,进而由冒辟疆水绘园所在的扬州府,上溯到明末的南京。
从清代扬州转到明末南京,与王士禛素有交游的冒辟疆无疑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另一方面,从初透过梁启超对《桃花扇》一剧的评价而开始细读剧文起,我就希望将来有机会能将剧中的情节和文字写入论文之中。一路辗转进入南京后,多年的宿愿终得实现。《桃花扇底送南朝》一文虽然是我另一个以明清南京为题的新研究计划的起始之作,但我一方面是透过梁启超这位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史学大师的导引和批注,进入《桃花扇》的世界;一方面则因为冒襄对明末金陵繁华岁月的追忆,委实过于强烈而鲜明,引发了我同样强烈的好奇心,一入南京而不可收拾。将这篇文章收入本书中,不论是从传统与现代的对照,水绘园对明末金陵风华声教的演绎,还是从《桃花扇》一作和冒襄的关系而言,应该都不算是过于突兀。既为我从20世纪上海进入17世纪中国城市的漫长旅程,找到一个休憩的驿站,也多少有些凭吊告慰前人的意思。
但不管使用的题材是近代上海的城市读物,18世纪流传于城市、乡村的情歌,还是明清士大夫的诗词、戏曲创作,这些文章明显的一个共同主题就是逸乐。我在文章中,对逸乐生活在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意涵,都有比较详细的讨论。这里要强调的是:耳目声色之娱当然有可能在有钱、有闲的统治阶层或上层社会(包括皇室、官员、士大夫及商人)中占有比较醒目的位置;对生活在淮北、鲁西北、鲁西南或川楚交界等土地贫瘠、叛乱频仍的下层民众而言,温饱尚不暇,物质感官上的享乐,似乎成了一种遥不可及的反讽。但如果我们把这些西方中国社会史学者作过好研究的地区放在一边,而将焦点转移到16、17世纪的江南、华北、长江中下游或是珠江三角洲的城镇,我们看到的可能是一个不一样的民众日常生活的景象。
放在这样的脉络下来看,我对18世纪中国社会中的情欲和士大夫逸乐的描写,似乎可以看成是一个重新审视中国人日常生活内容的参照点。我近信手翻阅大陆学者董新林写的《墓葬:历代帝王及百姓死后的家》,深深为大量墓葬图像中不断出现的宴饮图和乐曲演出的散乐图所震撼。墓葬壁饰在五代达于,明代之后就很少出现,我们对明清时期民众日常生活的热闹场景的想象,通常是透过《南都繁会图》《上元灯彩图》等图像数据来落实。虽然不管是因死亡还是因现世生活而触发的图像数据,都同样面临着“再现”的问题,而在诠释这本书中的各种墓葬图像所代表的意涵时,更要将时代、区域、种族和阶级等因素考虑在内,但让我感到讶异不止,乃至兴奋不已的却是:在物质生活繁庶的16、17世纪之外,在一个因“死亡”而引发的艺术类别中,逸乐、宴饮和戏曲演出竟占据了如此醒目的位置。这些壁画的墓主虽然多半是统治阶层,但也不乏一般的民众:
宋代时期墓葬壁画中常有“开芳宴”的题材,说明北宋时期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就很讲究享乐。此外,单独的散乐图或墓主人夫妇对坐宴饮图的题材更为多见。
也许是出于对现世生活的依恋和不舍,卒至选择生活中美好的场景来装点死后的居所。“逸乐”看起来,确实是我近所着迷的“文化图式”(cultural schema)中的一条主轴线吧!
就如同墓室壁画中居于要角的逸乐与宗教题材一样,我这些对尘世生活的描述中,除逸乐外,宗教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这些宗教题材不仅在现代化的上海制造出魑魅魍魉和乡野传奇的氛围,在笙歌不断、“无朝非花、靡夕不月”的水绘园,也像戏曲旋律一样,萦绕在传统士大夫的日常生活之中。再加上袁枚《子不语》中虚实相间的神怪故事,和王士禛对家族起源、兴衰的不可思议的玄妙之言,让我们势必得重新思考宗教在明清士大夫文化中的位置。过去不论是思想史家对宋明理学的分析,或社会史家所建立的“士绅社会”的典范,都让我们对中国士大夫文化的内涵和骨架有了根本的掌握。我从民众重新回到士绅阶层时,采用了一个不同的视角,冒襄留下的数据正好提供了的素材。就像我在《儒生冒襄的宗教生活》一文的开头所说的:“更有意思的是,正是在忠实地扮演现世儒生这个角色的同时,冒辟疆以惊人的细节,展现了他狂乱而超现实的宗教信仰。儒家的道德信念,士绅的现实关怀,超自然的神秘信仰,极耳目声色之娱的山水、园林、饮食、男女与戏曲,共同构成了冒辟疆生活的整体面貌。”如果我们的文化史研究能在思想史和社会史的学术典范下,做出一些不同的贡献,或许能稍减我们纵情逸乐的焦虑。
这些文章中第三个明显的主题是城市。从上海到扬州到南京,城市为民众的休闲、娱乐和士大夫的精致品味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舞台。《18世纪中国社会中的情欲与身体》一文的主体虽然多半是从各地搜集而来,“鄙俚淫亵”、出诸“里巷妇女”或“村妪荡妇”之口的情歌小唱,但不论是唱本的刊行、贩卖,茶馆、戏园的演出,还是像《马头调》之类经由通都、大邑的码头、驿站而流传的民间小调,都依然和城市有密切的关系。冒襄水绘园所在的扬州府如皋县,虽然不能和北京、南京、扬州或苏州之类全国性的城市相比,但却因为冒襄本人和南京、扬州的密切关系,提供给我们一个重新思考上层士大夫如何在县城,乃至乡镇,复制大城市的生活经验和文化形态的机会。
我对文化史的兴趣,虽然从1985年交的篇学术报告,就可以窥见端倪,但对基层社会和民众叛乱等社会史的课题,却始终未能忘情。对许多在哈佛及其他美国大学选修“清代档案”一课的学生而言,钟人杰的叛乱案,大概是他们了解清代中国社会主要的据点。道光二十一年(1841),湖北武昌府崇阳县因案斥革的秀才钟人杰,因为包揽钱粮,和县府胥役凭生衅端,卒至聚众为乱,攻县城,杀县令,并进而“劫库狱,散仓粟,造帜械”,自封元帅,公然谋反。正为中英鸦片战争所困的清政府,大动干戈,才平定了这次发生在丛山之中的内部叛乱。
经由清廷的奏折、叛乱者的口供、知名士绅/学者的墓志铭和反映地方观点的笔记小说资料,我大致体会到格尔茨(Clifford Geertz)所谓“深描”的意涵。经由这些层层交织的细部数据,我不但进入了一个从来不了解的中国地方社会,对其复杂的权力生态有所掌握,而且可以由这个切入得既深且广的个案出发,去衡量整个中国社会运作的模式。换言之,我们可以以这一个小小的个案做参考架构,去寻找中国地方社会中不断反复出现的主轴和要素。
我在写冒襄等几篇文章时,钟人杰的叛乱案就像萦绕在水绘园中的戏曲旋律一样,不时闪过。如果钟人杰的叛乱案可以让我们由小窥大,成为了解中国社会的重要据点,那么王士禛的八首水绘园修禊诗,冒襄作为儒生/文人/地方士绅/风流名士的复杂面相,以及他令人惊异的宗教历程和水绘园生活中的种种细节,是否也可以为我们了解中国士大夫文化提供一个切入、参照点呢?
我在前面和文章中都提到,西方文化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着社会史而出现的一种旗帜鲜明的反抗。林·亨特(Lynn Hunt)在1989年主编出版的论文集
The New Cultural History
骎骎然有篡夺十几年前才取得霸权地位的社会史的声势。但十年之后,当邦内尔(Victoria Bonnell)和林·亨特重新检讨新文化史的走向时,却已对一些激进的文化史家和后现代主义者欲将社会史的课题和预设完全抹杀的企图感到不安:“社会的角色或意义也许有问题,……但没有它的生活却证明不可能。”社会史的各种理论预设和前提,虽然受到新一代文化史家和后现代主义者深刻的检讨、质疑,但社会史家所提出的一些重要课题和累积的丰富研究成果,却是文化史家不得不严肃以对的资源。
对于如何正视、利用社会史家所留下的学术资源,由计量史、社会史出身,积极参与“文化转向”,进而像林·亨特一样反省文化史走向的小威廉·休厄尔(William Sewell Jr.)在
Logics of History
一书中有极精彩的阐发。在小威廉·休厄尔看来,社会史、社会科学和人类学在过去几十年所累积的重要课题之一,就是“结构”(structure)。结构可以有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属性,但休厄尔感兴趣的则是结构作为律则、资源与图式(schemas)所蕴含的意义与限制。
我在过去二十几年内读到的美国的中国社会史论著中,启发性的就是对民众叛乱、基层组织、社会结构及非人格因素等课题的研究。休厄尔的讨论,除了让我能将这些研究放在更广大的西方学术史的发展脉络中来考虑,也清楚地显示出:结构式的分析,其实也可以对感觉上轻薄浮软——虽然这种感觉多半是一种未经深刻省思的成见和误解——的文化史研究,带来极大的帮助。我对上海近代城市文化中的乡野图像、民众心态和18世纪妇女感情世界的探索,似乎正可以归入文化图式或心灵结构的范畴。当我们对明清士大夫文化或城市史的研究,不断面临宋史或研究其他时代的学者“古已有之”的质疑时,休厄尔的分析架构显得格外有意义。我们过去几年的文化史研究,在细节和个案的累积上,对一个新开发的领域而言,应该起了发凡奠基的作用。这些细节和个案当然可能只反映了一个特殊的时代,但也极可能是一种反复出现的主题。如何将这些研究放在特殊的时空背景或文化图式中来考虑,也许是一个值得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16世纪初叶起,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哲学思想、社会秩序、社会风气和日常生活的内容等各方面都带来极大的冲击。从乡里到城镇,从江南到华北,从平民百姓到上层士大夫,生活的富裕在衣食住行和宗教、逸乐各方面所带来的巨大改变,对那些固守着儒家道德信念的士绅来说,无疑是另一次礼乐崩坏的末世巨变。出生在浙江嘉兴青镇(即今日著名的古镇乌镇)以为官清廉著称的李乐,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进士,万历初致仕归里,正好目睹了发生在各地和家乡的变化。他的20字短诗:“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鲜明扼要地勾勒出一个被颠倒的世界,以及这个以城市为代表的现实世界和道学家理念间难以跨越的鸿沟。
我在这本书中处理的几个主题,不论是城市、逸乐、情欲,还是怪力乱神的宗教想象和实践,正好可以作为逐渐消逝并为李乐所哀惋的礼教世界的对立面,以另外一种人间乐土的面貌,重新区划出一块醒目的疆域,让我们能从富裕与贫穷、城市与乡村、情欲与礼教、奢靡与简朴、逸乐与叛乱、宗教与理性等命题出发,重新审视中国的文化与社会。但不论是20世纪的上海,18世纪的扬州,还是17世纪的南京,经由时空的屏障,都像是余怀在回忆中所建构出来的“欲界之仙都,升平之乐国”一样,一方面大大丰富了我们关于城市的想象,另一方面却都已成为昨日过眼的繁华。
本书的简体字版,甫于上海出版,仍沿用《恋恋红尘》的原名。承蒙林载爵先生的好意,让这些文章能以繁体的形式在台北印行。由于全书内容已大幅扩充,在载爵兄的建议下,我们决定以这个新的书名重新问世。我要谢谢张雅芳小姐、陈昶安先生、冯卓健先生,特别是郑坤腾先生帮我费心整理本书的书稿和图版。
节选自李孝悌《恋恋红尘:明清江南的城市、欲望和生活》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10月
书籍介绍
聚焦明清文人的心态和生活世界,对士大夫、普通民众特别是妇女的情感动向进行大胆的描述和复原,展示了明末以来中国江南城市中热闹、世俗、真实的市民生活。
王德威、王鸿泰、大木康一致推荐,一本关于明清江南文化史的杰作,以明清以来的江南城市为题,展现一个更加“丰腴”的历史场景。
【本书看点】
1.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教授王德威、“中研院”史语所王鸿泰、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院大木康一致推荐
2.“物质文化史”的新进路
作者的记叙视野从宏大的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转向了微观的娱乐、欲望、节庆、文物、建筑的实证性研究,从戏曲、画报等资料中去探讨城市民众的生活、心态和娱乐等课题,以求描摹出一个广阔、整体、真实的社会历史。
3.关注士大夫的心理,以生活史为聚焦重点
作者以袁枚、郑板桥、冒襄等文学名士的生活为切入点,点明文化精英在世俗与精神世界、传统礼教与浮华之间的挣扎。通过深刻剖析中国士大夫的个体自由和情感动向,展示明末以来中国江南城市中热闹、世俗、真实的市民生活。
4.从普通人的世俗生活切入,尤其对明亡之际的女性人物进行细腻而生动的描摹
书中对民间普通男女冲破礼教的狂欢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跨越虚构与非虚构文字的界限,重构秦淮河畔诸多女性人物的生活图景,并将其嵌入时代拼图中:咬舌自尽的葛嫩、以头碰柱的李香君,她们的香消玉殒成为朝代更迭中颇为壮丽的一笔。
5.以小见大,追问“明清转型”等社会文化大问题
作者通过明末清初士人群体的生活方式,易代之际的个人选择:有的在清廷入仕,有的修建园林隐匿,以此来展现明清时代波动与发展的社会现象,再现了当时的城市文化生活以及消费百态。
6.装帧精美,设计与内容契合
本书采用内外双封的装帧形式,同时,为了更好的贴合本书的主题,封面采用乾隆南巡图元素,将江南的富庶和明清之交的景观一一展现。
【 内容简介】
一本关于明清江南文化史的杰作,通过运用文集、情歌、戏曲和图像数据等资料,处理了十八至二十世纪的士大夫生活、普通民众特别是妇女的情欲世界及近代上海的城市文化等课题。
作者从最初的大众文化研究出发,过渡到对“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围绕明末至民国初年士大夫文化与城市生活,以中国近世的城市、日常生活和明清江南为中心,通过对余怀、冒襄、王士禛、郑板桥、袁枚等人的研究,描绘其文化生活、内心世界等面向,展示出自明末以来的中国江南城市及这些城市中热闹、世俗、真实的市民生活,不断丰富着我们对历史与文明的想象。
【名家推荐】
《恋恋红尘》记录了明清到二十世纪中国进入现代的漫长历程。这三百年见证朝代兴亡,家国世变,也铭刻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巨大冲击断裂。繁华还是衰糜,盛世还是乱世,声色还是死事,个人还是宗法,千回百转,此起彼落。李孝悌教授笔锋所至,无不精彩而犀利。南朝遗民恨事与民国启蒙政治,文人礼教风雅与士子宗教度脱,种种欲望、行动与怅惘浮沉历史内外,融入滚滚红尘,也烘托出中国的日日夜夜。本书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研究者不可错过的杰作。
——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暨比较文学系讲座教授 王德威
袁枚、郑板桥、冒襄、王士禛,这些本属文学名人,不乏文学史之讨论,然李孝悌却能另辟新径,利用各种不同性质乃至不太“正经”的材料,别出心裁地建立饶富新意的历史情境,从而入乎其中地深刻体认之间人物的情感动向,再出乎其外地讨论时代氛围与社会文化。由此曲径通幽,鞭辟入里,洞悉表里精粗,同情地了解人物内心与社会文化,且能由小见大,追问诸如“情欲与礼教”“明清转型”“传统与现代”之类的社会文化大问题,细致地拼组成立体饱满的历史时空下的现实生活世界,从而推究各色人物的幽微心境,再将之嵌合于时代拼图中,由此丰富乃至改变社会文化的历史构图。
——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王鸿泰
本书极为高效地整理并揭示了有关从明朝到清朝,进而到民国时期的江南地区的几个问题。问题一是从明朝到清朝的王朝交替,主要探讨了明清变与不变的问题。问题二是文人生活的全貌。李孝悌先生更加注意聚焦于容易被忽视的侧面,由此来凸显人物的全貌。问题三自不待言,即南京、扬州、上海等当时的人们生活的城市。李孝悌先生正是将这些问题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成功而生动地刻画出以清朝为中心,包括其前代的明朝及后来民国的时代相貌。从这个意义上,我将本书称为关于明清江南文化史的好向导。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教授 大木康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4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3分
网站更新速度:8分
使用便利性:5分
书籍清晰度:6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是否包含广告:3分
加载速度:5分
安全性:8分
稳定性:3分
搜索功能:7分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好评(666+)
- 种类多(175+)
- 值得购买(352+)
- 值得下载(286+)
- 书籍多(372+)
- 收费(130+)
下载评价
- 网友 沈***松: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田***珊: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扈***洁: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常***翠:
哈哈哈哈哈哈
- 网友 濮***彤: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融***华: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訾***雰: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师***怀: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焦***山:
不错。。。。。
- 网友 宫***凡:
一般般,只能说收费的比免费的强不少。
- 网友 谭***然: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 网友 龚***湄: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国***芳:
五星好评
喜欢"大学问·恋恋红尘:明清江南的城市、欲望和生活(王德威、王鸿泰、大木康一致推荐,一本关于明清江南文化史的杰作,以明清以来的江南城市为题,展现一个更加“丰腴”的历史场景。)"的人也看了
2021年3月 上机考试题库 一级计算机基础及MS OFFICE应用 9787564783631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万唯中考初中生物学基础知识与中考创新题初中通用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汉英词典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中商原版】别让世界看扁你 十八岁女生从香港走向世界的追梦旅程 港台原版 李天心 超媒体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童立方·图解青少年艺术史(套装全4册)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斜杠青年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未来战警2·荒野追捕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上海里弄房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抗逆力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强国历程知识竞赛300题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列奥纳多·达·芬奇传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介入放射药物治疗学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北京寻宝记-大中华寻宝系列(2)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粉墨春秋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蓝鲸的眼睛(注音版)/儿童文学名家经典书系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消费需求变动对跨世纪中国工业发展的影响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0-3岁亲子游戏纸板书:开灯关灯(点读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心脏外科手术技术安全措施及失误防范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全新正版图书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朱光潜江苏人民出版社9787214226525 思想修养青年读物普通大众蔚蓝书店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中小学创意板报实例大全(新时代校园生活篇)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5分
人物塑造:5分
主题深度:7分
文字风格:3分
语言运用:8分
文笔流畅:5分
思想传递:3分
知识深度:9分
知识广度:4分
实用性:4分
章节划分:5分
结构布局:5分
新颖与独特:4分
情感共鸣:4分
引人入胜:3分
现实相关:4分
沉浸感:3分
事实准确性:9分
文化贡献:8分